李莎:李立三的俄罗斯籍妻子,用优秀人格展现纯真之爱
李莎:李立三的俄罗斯籍妻子,用优秀人格展现纯真之爱
李莎,原名叶莉扎维塔·巴甫洛芙娜·基什金娜,是李立三的俄罗斯籍妻子。她用自己优秀的人格展现了对丈夫炽热的爱,以及对第二故乡中国真诚的热爱。
妙龄女郎坚定要嫁中国情郎
叶莉扎维塔·巴甫洛芙娜·基什金娜,乳名叫丽萨,于1914年出生在前苏联萨拉托夫州巴拉绍斯基县。基什金娜出身于沙皇时代,她的父亲是一位俄罗斯贵族。作为最小的女儿,她备受大人宠爱,度过了一个美丽而富裕的童年。
基什金娜还在上小学时,就经常从报纸和画册中,听闻中国革命的消息。有一次她翻开一本画报,注意到一个身材高大、穿长袍的青年举着双手,对着台下的工人慷慨陈词。下面有一行文字说明:“这是李明(李立三的化名)同志”。
因此,基什金娜从小就产生了“为革命”的信念,早在10岁(1924年)的时候,她就劝说妈妈摘掉挂在墙上的圣像。14岁(1928年)便投身革命。
1931年从莫斯科出版印刷技术学校毕业时,基什金娜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支援西伯利亚建设,分配到前苏联远东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出版社做版面设计工作。
1933年的一天,基什金娜像往常一样去单位上班。正巧碰到一位清秀的中国青年坐在沙发上,基什金娜还以为,他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中国青年的目光炯炯明亮,基什金娜看他看得出神。这个青年正是来自中国的革命家—李立三。
俄罗斯的姑娘,从来都会为爱而奋不顾身,她们一旦遇到喜欢的人,便会至死不渝地追求。基什金娜也不例外,她不喜欢拐弯抹角,而是直截了当地向李立三提出了爱恋之意。
面对姑娘的表达,李立三笑了笑,坦诚道:“我已经35岁了,还有三段婚姻、五个孩子,而你是一个19岁姑娘,你值得有更好的爱人。”
李立三的坦诚,非但没有让基什金娜打退堂鼓,反而激发了她更大的爱意。她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我注重的是现在,更憧憬未来。”
基什金娜相信一见钟情,虽然只是初识,但是她已经做好了决定:非李立三不嫁。就这样,李立三和基什金娜成为了恋人,在莫斯科郊外,经常能看到这对异国情侣的甜蜜约会。
李立三曾严肃地对基什金娜说:“如果工作有需要,我随时准备听从组织的调动,回国参加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到那时,我俩肯定难以相聚,甚至永久都不能相见。请你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的未来。”
对于李立三的这番话,基什金娜早有心里准备。她认为:革命者,时时刻刻都要面临牺牲;而我为了李立三,也要做一个牺牲者。1936年2月,基什金娜提着一小包衣物,住进了李立三居住的招待所。
就在这个招待所,李立三和基什金娜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两人正式结为夫妻。李立三根据基什金娜小名“丽萨”的谐音,给她取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李莎。
历尽坎坷和磨难,仍保持炽热的爱
由于李立三同志,曾在国内犯过“立三路线”的错误,当时是按照共产国际要求,前往莫斯科重新学习并反省的,并且他对自己犯过的错误进行了深刻地检讨。可是1938年,苏联发动残酷的“肃反”扩大化运动,李立三又不幸被株连入狱,且生死不明。
李立三入狱后的一天,学院团组织找到李莎,一定要她和李立三离婚,因为他是我们的敌人。要知道,如果李莎不从,她随时有可能被打成“人民的敌人”,同样会遭到株连。
面对威胁,李莎却斩钉截铁地站在了丈夫一边,他对领导说:“我和李立三已经有了孩子,他是坏人,我怎么会看不出来?他是一个革命者,不可能是敌人。”
然而团领导却不由分说,当李莎当众做出选择,要么继续做团员,要么就和李立三离婚。然而李莎直接掏出了团员证,将其拍在会议主席的桌上,一句话都没有说就离开了。
倔强的李莎,利用休息日,一个监狱一个监狱地打听李立三的消息。终于在六个月后,从一个偏僻的小监狱中找到了李立三。虽然不能见面,但李莎依然挤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为李立三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若非李莎的营救,李立三恐怕很难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活下来。
后来,好在李立三撰写的申诉信,成功地送到了斯大林手中。而李立三也沉冤得雪,终于从监狱中走了出来。等在监狱门口的李莎喜极而泣。
毅然随丈夫回祖国,真诚热爱第二故乡
1946年,中国革命形势大为好转,经过向中央申请,李立三终于可以回国参加革命了。李莎毫不犹豫,一定要和丈夫一同回国。并坚定地说:“中国人的媳妇,自然要到中国去,无论经历多少苦难,我都跟定他了。”
回国后,李立三担负起劝降国民党军官的任务,而李莎则到哈尔滨俄语专科学院担任教员。而这一决定,也让李莎从此走上了教育的道路,从此一生未变。
然而到了60年代,由于中苏交恶。有人对李立三说:“你应立即和苏联人李莎离婚”。尽管李莎认为,即使中苏交恶,甚至发生战争,自己也不会离李立三而去。但是担心于李立三的前途,李莎还是决定找周总理帮个忙。
最终,周总理欣然给出建议:“你干脆放弃苏联,加入中国国籍吧!”虽然这个决心并不容易下,但是为了深爱的丈夫,李莎还是忍痛割舍了自己深爱的母国,从此加入了中国籍。
1967年,李立三不幸在狱中辞世,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而李莎受他牵连,也被关进了监狱。直到8年后,才被放了出来。
出狱后的李莎,出于责任感和对李立三的爱,顽强地撰写上诉材料,要为含冤的李立三找一个说法。1980年,经过拨乱反正,中央最终做出决定,为李立三平反昭雪,并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李莎多年的夙愿,终于完成了。
同时,同样平冤昭雪的李莎重新拿起了教鞭,回到了教学岗位。将近50年的教学生涯,让她桃李满天下。尽管道路曲折,但是李莎对于李立三和中国人民的爱,却始终没有减退。她曾多次深情地说:
“我也怀着同样的感情,将在有生之年,努力工作,把我全部精力奉献给李立三同志的祖国(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以报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和照顾。”
2015年5月12日13时,李莎在京以101岁的高寿离世。为表彰她为发展和巩固俄中人民友谊所作的杰出贡献,1998年国际俄语教师联合会授予李莎教授普希金奖章;2013年07月08日上午,99岁高龄的李莎女士在其休养的北京友谊医院内接受了由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勋章(军官勋位)。
总之,俄罗斯族女士李莎,对其丈夫李立三炽热的爱情故事非常感动人;她对第二故乡中国真诚热爱的事迹,同样让人敬佩。李莎女士的经历启发我们:坚贞的爱情总归会结出硕果的、强烈的事业心永远会激励人们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