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一次反击-怀庆战役
明清之际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一次反击-怀庆战役
怀庆战役是明清之际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644年10月。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军事格局,也对整个明清易代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讲述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入关伊始的满清政权,对于天下大势的走向还是难以把握的。因此在最初,除了对李自成农民军继续尾随追击以扩大地盘外,对于残明势力他们采取了麻痹以稳定局势的做法。表现出来的姿态就是一再地向外界宣称,自己是来为明朝士绅报“君父之仇”。
这一姿态无疑是成功的,不仅迅速稳定了北京周边的局势,为一些汉奸与满清合作获得了合适的借口,更是麻痹了南明政权,使之制定了错误的国策——“联虏平寇”。南明的软弱无能,大顺军在满清和原明朝官僚地主联合攻击下的不断溃退,使得满清政权在华北的统治很快就稳固了下来。
狂妄的满清政权开始指责南明“无命”而非法建立政权,不报“君父之仇”,不承认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决心展开两线作战,同时消灭南明弘光政权和大顺政权。1644年10月,清摄政王多尔衮兵分两路,一路由阿济格带领,由塞外进攻陕北,消灭李自成农民军;一路由多铎带领,南下进攻南明政权。骄横的多尔衮已经完全不把对手放在了眼里,企图一举消灭南明和。大顺这两个对手,完成对于中国的统一。
多尔衮的战略部署
狂妄的满清统治者的这一战略部署看似很美好,实则为一步臭棋。在李自成方面来说,他早就知晓了清军将要进攻陕北,一直在进行积极的部署。除了派出大将高功一、李过镇守陕北,不断地派部队充实陕北的防御外,李自成还集结了一支大军,随时准备亲自增援陕北,和清军狠狠的打上一仗。而清军进攻陕北的军队实力也完全没有多少优势,在途中阿济格征调了原大同、宣府的降军,在搜刮一空的情况下总兵力也不过8万余人。这种情况下,清军在陕北战事的前景着实不能被人看好。一旦清军失利,华北的局面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至于多铎南下的一路也是凶多吉少。虽说南明搞了个“联虏平寇”的政策,一直把清军视为盟友,可如果你去打他,他是不会傻到束手就擒的。满洲八旗再能打,南明也还有几十万大军,你区区几万人,胜算堪忧。如果打急眼了,南明和李自成一旦联合起来,满清基本上就要玩完了。
多尔衮不知是没有看到这一点,还是根本就没有把南明河农民军放在眼里,制定了这样一个计划。如果之后的进程按照这个计划,这个历史的走向将会是另一个方向。满清绝不可能完成他们的计划,中国的政局很可能是一个难以预料的场景。但就在这个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这年的十月,驻守在山西临汾和河南西部的一部约2万余人的大顺军,对河南的清军发起了局部的反攻,攻克了怀庆,收复了部分地区。
怀庆战役的影响
大顺军在怀庆战役中沉重地打击了河南地区的清军,击毙了清廷怀庆总兵金玉和等重要将领,取得了局部反攻的胜利。消息传到北京,多尔衮马上从志得意满的骄横情绪中清醒过来,他立刻就认识到:李自成大顺军的战力依然强大,单单依靠一路清军,是断断不能彻底打垮李自成的。而放眼天下,唯有李自成大顺政权才是朝廷真正的劲敌。于是他马上下令,命令多铎转向,先打败怀庆的大顺军,再进逼潼关,与阿济格两面夹击李自成。
这样就让李自成陷入了困境,大顺军在潼关与清军激战四十余天不能取胜,最终在两线的压力之下,被迫放弃陕西实行战略转移。而这期间南明毫无作为,坐观李自成和清军激战。此时清军在黄河一线几乎不设防,南明如果北伐,不仅能收复大片领土,更能使清廷陷入左支右绌的地步,使自己牢牢把握住主动权。退一步讲,南明就算是不愿意与清廷为敌,如果能够在此期间主动进军,组织好对于大顺军的防御态势,也不至于造成最后的局势糜烂。
在打垮了李自成后,阿济格继续追击农民军,而多铎则按原计划渡过淮河向南明发起了进攻。而李自成的战略转移又迫使南明大将、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逃跑以避其锋芒。为此,左良玉不惜挑起内战,以“清君侧”为由向南明政权开战。南明政权内部一片混乱,在两线作战的不利情况下,各部纷纷向清军投降。最终,史可法孤军战死扬州,南明政权随后灭亡,清廷终究完成了自己的战略计划。
历史总结
对于这段历史,有人总结到:面对清廷的压力,大顺军是乱打,南明是不打,才造成最后的局面。大顺军是没有整体的统一战略,而南明则是醉生梦死、毫无作为,最终都失败于清廷。其实大顺军能战、敢战,就是在战略上有所逊色。而南明非但没有战略眼光,中央毫无权威而导致政令不畅,政府运转不灵。两相比较之下,清廷无疑是一个高效有力的政权,再加上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击败对手也就在正常不过了。
有人说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是历史的转折点,满清击败大顺军站稳了脚跟,自此开始了统一中国的进程。但严格来讲,相比于一片石之战,怀庆之役的影响更大。如果没有这场战役,我们真的难以想象两面出击得满清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