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构思清单:从灵感到成文的全方位创作指南
推理小说构思清单:从灵感到成文的全方位创作指南
推理小说的创作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创意构思、逻辑严谨性和表达技巧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推理小说构思清单,帮助你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推理故事。
初始灵感:构思的起点
初始灵感是一部作品最初的种子,它可以是诡计或逻辑,题材或题目要求,设定或故事等。
比如你有一个很好的诡计,你想以它为核心写一篇推理,那诡计就是你的初始灵感。
比如你参加一个征文活动,题目要求写XXX,那XXX就是你的初始灵感。
比如你玩了某游戏后对《西游记》很感兴趣,想写一部西游推理,那么西游故事就是你的初始灵感。
创意端:推理的精华
创意端指的是文章在推理方面最新、最亮的地方,在成文后,这部分将成为作品的上限和重要加分点。
一般有核心诡计、逻辑的切入点和结构、误导3个方面。
1. 核心诡计
1.1 无忌
无论是先想诡计,还是先想故事再根据故事的需要想诡计,严谨端一般都在创意端之后。
所以在构思核心诡计时可以大胆一点,先不管它如何落实、与各要素是否契合。
发掘诡计就像是搜集食材,不管用不用得上,先把品质最好的拿到再说。
1.2 库
如果经考量,某个诡计实在无法使用,可以将它放进“冰箱”里。
很多推理作者都有自己的诡计库,用来收容暂时用不上的好诡计。下次创作前,去“冰箱”里看一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3 才华而非技巧
如何创作出好的诡计,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曾在b站看到一个推理写作课,教授的技巧是将其他作品中的诡计修改、融合。
我不建议这样做,缝合既有抄袭风险,所得到的成品也很难新颖。
实际上创意这件事未必有技巧,因为创意的本质是一种才华。
只能通过大量阅读好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1.4 惊到而非做到
有时,你会看到一些苦思冥想的构思者。
他们搜肠刮肚,甚至自言自语:凶手到底要如何进去呢!
虽然你可以这样思考,但凶手如何做到,其实并不是诡计或创意的终极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读者为什么想不到。
这也是我们不提倡冷知识诡计或复杂机关诡计的原因。它们戳的是读者的知识盲区,而非心理盲点。
换言之,凶手怎么做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为什么惊到。
1.5 一些经验
我们可以去研究一些伟大诡计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占星术杀人魔法》是公认的优秀诡计,作者在采访中说,他是通过类比一种纸币造假手段(将n张纸币拼接成n+1张)从而构思出来的。
类比是一个好用的构思手段,不过不建议类比其他推理小说,这容易局限思维。我们可以类比一些推理之外的东西,比如我常在观看科普视频时,产生诡计灵感。
顺便分享一个设定系推理的诡计经验,在写设定系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设定bug,作者们一般也很怕bug,但很多好的诡计往往就来自于对设定bug和设定边界的挖掘。
2. 逻辑的精华
推理小说也可以没有诡计,以逻辑作为主打。
逻辑的精华一般是惊艳的切入点,或精巧的逻辑结构,这部分将来可以做一个专题展开。
切入点方面的佳作我推荐《药瘾侦探》,逻辑结构方面的佳作我推荐《你的谜题由我解答2》的最后一篇,和青崎有吾的三部“馆”系列。
3. 布局的精华
作为推理三要素,诡计、逻辑、布局的最后一项,你可以将布局理解为诡计、逻辑与文章情节的黏合胶。布局一般包括伏线、误导、契合,与解答层次四个方面。
在这四项中,值得被提到创意端的,是其中的误导。
3.1 诡计的误导
好的诡计流作品,不一定都有误导,但一个精彩误导对作品的提升幅度,不亚于好诡计本身。
前面提到的诡计佳作《占星术杀人魔法》也是一部误导佳作。其核心诡计被《金田一少年事件薄》和《少年包青天1》先后借鉴,但二者的诡计效果却远输原作,这也是因为他们只借诡计,不借误导。
设定系领域有一部《H.A. 虚拟战争》,其中的几处误导也堪称巧妙。
3.2 逻辑的误导
前几天,有朋友写了一篇逻辑流推理,他自嘲“有种考公的美”。
我看了一下,那篇文章不仅建立了类似“爱因斯坦谜题”的逻辑结构,里面还有一个高质量诡计,堪称“逻诡双修”的佳作了。但不得不说确实“有种考公的美”。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可能是它将逻辑的复杂在谜面中就展现了。
人性是这样的。当你对一个简单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你就会非常好奇,反复思考。
但当你遇到一个一看就很复杂的计算题,你人性中“懒”的那一面就被激发,你懒得做,你懒得想,你想躺平直接看答案。
好的逻辑结构偶尔也会带有复杂性,所以对逻辑的误导就尤为重要,至少在谜面部分,将它的复杂性藏起来。
逻辑流在解答中“上硬度”很重要,但在谜面中“藏硬度”也同样重要。
严谨端:推理的完善
无论是先想诡计还是先想故事,严谨端都在创意端之后。它是对创意和推理的完善。
在创意端,我们采到了新鲜的鲍鱼和挂着泥的千年野山参,严谨端则是烹煮的过程。
1. 诡计的完善
1.1 诡计的可行性
诡计是否可行,往往取决于背景和条件。比如诡计要求在一夜之间将3吨水冻成冰,那就需要一个寒冷的环境。
如果诡计的要求特别刁钻,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那就为它建立一个世界,用设定系去满足它。
只要你的人参鲍鱼足够好,什么都可以围着它转。
1.2 诡计的“落实”
在可行性审查环节,我们为各个诡计找到了所需的条件,落实环节则是去一一实现它们。
我曾经写过一个诡计,要求大佬在游泳池(的充气筏)上宴请重要来宾。
这个要求初看是相当过分的,故事中的大佬是一位富有的生物学家,有自己的别墅,别墅中自然也有会有餐厅,怎么可能跑到游泳池里去吃饭呢,何况是宴请重要来宾。
最终我做了三步设计,让诡计落地。
1)科学家常有一些古怪性格,比如自命清高。这位生物学家虽然处在中上层阶级但看不起人情往来
2)为了拒客,他在餐厅里摆满了人体标本,名流们被恶心到之后就不敢来第二次了;而他自己则在泳池或花房吃饭,“花房吃山珍,泳池吃海味”
3)今天的这位来客,引起了他的兴趣,所以他没在餐厅宴请,改在泳池设宴
经过这三步落实,泳池宴客是不是相对合理了一些。
2. 逻辑的完善
2.1 逻辑的合理性和唯一性
无论是否属逻辑流,推理总会涉及一些逻辑链。
合理和唯一则是逻辑链的两个要素。
比如孙悟空没来上学,我推理他生病了,这就不太合理,因为石猴不会生病。
比如林黛玉没来上学,我推理她生病了,这合理但不唯一,因为她也可能在葬花。
2.2 解答的“立”和“破”
解答的“立”指的是一个解答由逻辑推导引出,而不是给人“一拍脑袋”的感觉。
这在诡计流推理中有时会被忽视,因为诡计往往是天马行空的,不容易用逻辑导出。
我们往往只能用逻辑去逼近诡计,分析出谜面中的一些矛盾,然后用矛盾+想象去破解诡计。
解答的“破”,一般在多重解答中会用到,是用逻辑推翻伪解答的过程。相对于“立”,“破”有时会被轻视。
从读者观感的角度,“立”和“破”其实同样重要,只有上一重解答被认真、严谨的“破”了,谜面才重新回到了无解的状态,才能吸引读者去阅读你的下一重“立”。
“破”有“破”的学问,一般来说不能从正面直接破,因为直接破就相当于打脸了“立”。
比如:不对,用钢丝走过去的话,还是挺难的吧,那么远的距离,晃悠悠的,很难实现吧。
这就是直接破,它动摇了“立”的根基,显得“立”很蠢。所以我们一般会间接“破”,在“立”的盲点上“破”。
2.3 伏线设计
伏线亦称伏笔,指的是一些“被藏起来的线索”。
好的伏线有三个要素:准确、自然、可回忆。
1)准确指的是伏线要清晰、具体,必要的时候可以定量
比如案发现场有一把“宽大”的椅子,后面推理说,椅子宽大所以人不能用骑的姿势、不能将腿放在椅子两边。这里的准确性就有待商榷,“宽大”其实不太具体,读者不知道到底多宽,我们无法判断是否能骑。
2)自然指的是不会有刻意感,不至于让读者觉得“这句话一看就是伏笔”
3)可回忆则是指后文回收的时候,读者最好有些印象,一提就能想起来
自然和可回忆,其实有一定的矛盾性:前者要求隐蔽,后者要求醒目。伏线设计的技巧,往往就在于如何平衡这个矛盾,既不暴露,又让读者容易回忆。
表达端:推理的承载者
表达端是一部推理小说的小说性体现。所有的诡计、逻辑都要承载在人物与故事之上。
有些作者喜欢先想诡计再围绕诡计去设计故事,有些则喜欢先想故事,再在故事中加入诡计。
如果把诡计比作食材,故事比作菜式。
前者更像是直接去菜市场,看什么菜新鲜就回家做什么;后者则像是先翻菜谱,选定了菜肴奔着目标去买。
1. 人物
人物与推理的交互,主要体现在行为逻辑和伏线设计等方面。一个好的人物塑造既能使行为逻辑合理化,也方便读者记忆伏线信息。
人物塑造方法很多,简单推荐两种。
- 人物原型法。找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原型,可以是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可以是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将他的外貌、性格、习惯搬进来,只有作者心中有了他的形象,读者才会有。
- 人物小史法。对于重要人物,写一下他的生平,越详细越好。这些信息不一定都要在作品中展现,但总会在不禁意间显现一二。小史与作品的关系就好像是: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
还有一点,关于人物数量。
推理小说中的人物数量与题材有关,暴风雪山庄题材一般有10个左右,日常推理一般有2个以上,部分逻辑流最多的可能有20个以上。
有时我们拼尽了全力,也没有塑造好人物,这不一定是你的问题。当主要人物达到一定数量后,驾驭难度也水涨船高,非金庸、曹雪芹所不能驾驭。这种时候尽力即可。
2. 故事模式
传统推理的故事模式是:案发-调查-推理,比重可能是3:5:2。
现代推理对这个模式进行了很多发展,比如压缩调查篇幅、提高推理比重,或是由推理推出“案发”等。
但这个结构其实对故事限制很多,其一案件常常占用故事的核心,其二解答常常占用故事的高潮,这限制了故事发展的很多可能性。
模式单一可能是推理小说难以大众化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也可以放开思维、不被过去的范式拘束,去探索推理的崭新可能。
3. 动机
动机,即凶手作案的原因。在凶杀类故事中,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杀、财杀、仇杀等。
传统推理一定会在故事的最后给出一个动机,但现代推理对动机的处理,出现了明显的赛道分化。
很多本格作品开始弱化动机,要么简单处理,要么直接回避。
这是因为动机有两个根源性矛盾。
其一是创新矛盾。符合常规心理的动机大多已被写尽,所以越是求新就越不合常理。
其二是严谨矛盾。因为动机与凶手的心理有关,推理过程很容易陷入心证,所以出现推也不严谨,不推更不严谨的怪象。
以上两点是很多本格作品弱化动机的原因,而一些社会派作品则通过放大凶手的经历和背景,去合理化那些不够常规的新奇动机,也有很多新本格作品不拘泥于严谨,专门挖掘猎奇动机。
4. 主旨
主旨是故事的升华和内核,也是一部作品读完后留下的余味。由于解答通常在作品的最后,好的动机有时也可以代替主旨。
与人物和情节不同,主旨并不是作品的必须项,无病呻吟可能还不如不写。不写主旨的话,一般可以以“探寻真相、缉拿凶手、正义战胜邪恶”等作为推理的默认主旨。
好的主旨不仅与作品的情节联系紧密,有时也会与诡计、逻辑或线索达成某种呼应。比如《钟表馆》中主旨与诡计的呼应,《消失的十三级台阶》中主旨与线索的呼应等,这种呼应也是布局中“契合”的一部分。
5. 节奏
节奏的本质是一种信息调度,它讲求张弛有度。既不让读者觉得灌水、无聊,又不让读者觉得信息量过大。在推理小说中,除了情节节奏之外,还有两个与推理有关的节奏。
5.1 解答的节奏:沉淀与蓄势
案发到解答之间,应该隔多远?
如果要隔,中间放点什么?
这是关于解答节奏的两个问题。它有两个极端,其一是某些古典作品,案发后开始排队家访,将近十个人物挨个访,有的人物还要访不止一遍。
另一个极端是某些现代推批向作品,侦探都是带剧本的,上一秒案件完成,下一秒公布答案,突出一个效率。
我认为两个极端都不可取,案发到解答之间,最好还是隔一段距离,弹簧要压才能起,这既是对谜面的沉淀,也是对解答的蓄势。
至于隔什么,最好不要为了填充而填充。可以加入一些对谜面的讨论、对情绪的渲染,或是精彩的情节和人物故事。
5.2 对话的节奏:替代与穿插
非推理小说中,对话有严格的篇幅限制,比如每章不得多于12句对话。但推理小说的推理环节常常需要以对话为载体,不得不出现海量对话。
如何在对话需要量过高的情况下,把控好对话节奏,也是一门学问。一般可以进行以下3种操作:
1)凝练
对对话的数量和长度进行自我约束,能用一句话说明,就不用两句话。
2)替代
并不是所有的推理内容,都要用对话,有一些解释性的、补丁性的内容,也可以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旁白向读者交代。
3)穿插
推理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回忆、动作、环境,在不影响流畅度的前提下,偶尔让读者从烧脑中休息一会。
有几个反面案例让我记忆犹新。1000字不分段的解答你们看过吗,我看过。我甚至看过不喜欢点标点的1000字不分段解答,这里就不上图了。
结语
以上就是推理小说的构思清单了。
不得不说,条目真多,推理小说可能是所有类型文学中构思成本最高的一种。构思难、构思累都是正常现象。我自己的构思时长也常常占到创作总时间的70%以上。
即使如此耗时,我们依然选择推理,当然是由于热爱。
在推理终于完成的那一刻,你会感觉——
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那么问题来了,你喜欢先想诡计,还是先想故事呢?)
本文原文来自豆瓣用户"逃生大王"的创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