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大汇丰智库:深圳2024年第二季度经济分析报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大汇丰智库:深圳2024年第二季度经济分析报告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9250159_121124294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智库发布了关于深圳市2024年第二季度经济分析报告。报告从总体库存周期、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新旧产业趋势比较、出口情况等多个维度,对深圳经济进行了全面分析。

总体库存周期:主动补库进入尾声

库存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主动补库(库存增速上升、营收增速上升)、被动补库(库存增速上升、营收增速下降)、主动去库(库存增速下降、营收增速下降)、被动去库(库存增速下降、营收增速上升)。一般来讲,被动去库和主动补库对应经济处于上行周期,被动补库和主动去库对应经济处于下行周期。

主动补库进入尾声,预计四季度需求将会回落。如图1所示,2024年5月,深圳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速为11.6%,自今年2月开始有见顶趋稳迹象。考虑到本轮需求的好转从2023年10月开始已经持续至少7个月(截至2024年5月),根据历史周期规律,四季度深圳的工业企业营收增速将会回落,主要是外需走弱。

整体来看,4月和5月,深圳工业仍然处于较为景气的状态,但内需主导的中上游制造营收增速明显走弱,内需不足对经济的拖累更加严重,出口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一方面,放松限购和限贷没有明显提振新房销售,房地产对需求的冲击还在持续。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发展对劳动密集型产品、消费电子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据北大汇丰区域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2024年第二季度,深圳市的经济将延续第一季度的恢复态势,预测GDP增速6.3%。表1报告了各主要宏观变量的历史值与预测值。

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有外需支撑的中上游制造景气度较强

房地产:中上游好于下游,但中上游制造营收增速回落

从中上游生产商来看,如表2所示,中上游相关行业营收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偏高百分位,主要是外需支撑。2024年5月,深圳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分别为1.8%、9.0%、11.5%,较3月分别减少1.5、0.9、3.0个百分点。

从下游零售商来看,深圳一手房销售依然惨淡,政策利好和降价销售导致二手房成交景气,且二手房以小户型成交更多。今年二季度,深圳一手房成交面积88.2万平方米,同比为-28.7%,好于一季度的-47.7%,深圳新房销售有所好转,但仍处于深度负值区间;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积14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2%,好于一季度的18.8%。二季度,深圳进一步放松限购和限贷政策。政策利好和降价销售支撑二手房市场景气,购房者还是偏好未放松限购区内总价低的小户型二手房。2024年二季度,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积和成交套数增速分别为35.2%和48.2%。2024年6月,深圳商品房成交均价和中原领先指数(二手房价格指数)分别为5.98万元/平方米和831,较3月分别下降1.5%和3.8%。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内需相关的制造和零售偏弱,外需相关的制造景气度仍然较强

从中上游生产商来看,由内需主导的食品和酒水制造营收增速偏弱,有外需支撑的纺织、服装、鞋包、化工制造营收增速较好。如表3所示,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酒水制造营收增速处于50%以下历史百分位,说明其需求偏弱,这些行业主要受内需不足影响。纺织、纺织服装、鞋包、化工营收增速处于50%以上历史百分位,主要是外需仍然较为景气。化工制造营收增速回升,但纺织、纺织服装营收增速下降,说明劳动密集型行业下游加工、组装产线正在外迁,深圳本地以上游原材料供货为主。

从下游零售商来看,深圳线下商品零售增长放缓,餐饮消费增速有触底趋稳迹象,今年“清明”和“五一”假期深圳雨水较多,影响居民外出消费。2024年5月,深圳线下商品零售总额、餐饮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分别为6.8%、0.8%,较3月减少5.2、1.6个百分点。由于今年二季度深圳雨水较多,导致居民出行不便,影响线下消费,但线下商品消费增速并不算弱,未来线下商品消费增速是否还会进一步下行有待观察。

传统基建行业:电力营收增速放缓,运输设备制造和货运较为景气

从中上游生产商来看,如表4所示,有外需支撑的运输设备制造营收增速处于历史偏高百分位,以内需为主的电力营收增速处于历史偏低百分位,燃料加工营收增速由于受到国际油价影响仍处于历史偏高百分位。2024年5月,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料加工业的营收累计增速分别为16.7%、10.2%、5.8%,较3月分别减少0.4、2.3、1.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船舶出口增速一直处于高位,对运输设备制造营收增速有较强支撑。2024年1-5月,船舶出口增速为85.2%,大幅高于2023年全年28.6%的增速。电力、燃料加工营收增速放缓主要是深圳二季度雨水较多,气温凉爽,用电需求下降。考虑到今年夏季天气炎热,三季度用电需求有望回升。

从下游零售商来看,货运好于飞机客运,说明出口景气。由于天气影响,二季度深圳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和飞机起降班次明显低于一季度。今年二季度,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380.6万人,同比增长6.9%,低于一季度的36.0%;深圳机场飞机起降班次为9.7万架次,同比持平,低于一季度的12.7%。2024年1-5月,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1262.8万箱,同比增长15.8%,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保持高增长,反映出深圳出口景气。

金融业:直接融资增速转负,间接融资增速持续下行

直接融资方面,深圳上市公司股权募资增速转负。2024年二季度,深圳上市公司股权募资113.6亿元,同比下降46.6%,低于一季度的145.3%;深圳股权募资占全国的份额为18.1%,高于一季度的11.3%,主要是全国股权募资规模收缩得更快。由于监管趋严,股权融资规模收缩,对券商的投行业务收入有较大冲击。

间接融资方面,深圳本外币存款和贷款增速仍处于下行趋势中。2024年5月末,深圳本外币存款余额13.3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低于3月末的6.0%;深圳本外币贷款余额9.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低于3月末的7.4%。深圳贷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放松限贷政策利好二手房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深圳贷款增速的回落幅度。

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终端新增需求偏弱对中上游制造的影响显现

新能源汽车:中游制造和零售走弱,比亚迪仍具有价格优势

如表5所示,从中上游生产商来看,有色营收增速改善,但电机制造、汽车制造营收增速均处于历史偏低百分位。如表5所示,有色系营收增速回升,但不具有可持续性,主要是今年6月以来,由于海外新增产能、供过于求,铜价和锂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2024年6月,SHFE铜、碳酸锂价格环比分别下降4.93%、14.74%。2024年5月,电机制造、汽车制造营收增速均处于50%以下的历史百分位,新能源汽车中游制造行业的景气程度有所回落。

从下游零售商来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继续放缓,比亚迪出海加速,但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新能源汽车出海挑战较多。2024年6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4万辆,增速为35.2%,增速低于3月的46.4%。随着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国内汽车价格战将进入尾声,比亚迪仍有价格优势。但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比亚迪正以产品出口、产业链出海、技术出海等方式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信息技术和信息传输业:中游制造景气,但下游零售新增需求不足

如表6所示,从中游生产商来看,深圳电子设备制造营收增速处于历史较高百分位,主要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试图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如表6所示,2024年5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为14.5%,处于历史75.3%的百分位水平。中美科技战愈演愈烈,华为正加大对高端芯片、GPU、AI、鸿蒙生态系统等研发投入。但由于下游手机、电脑等终端销售新增需求不足,深圳电子设备制造营收增速已由上行转为进入平台。另外,一旦信息产业出现技术突破,可能又会陷入价格战,导致行业面临残酷洗牌,进一步拓展终端应用场景需求势在必行。

对比北京和上海,北京电子设备制造营收增速处于高位,上海电子设备制造营收增速降幅收窄。百度推出萝卜快跑,北京AI产业发展步入应用推广新阶段。上海的芯片制造景气度有所回升,主要是国产替代以及家电出口需求旺盛,推动芯片制造行业小幅回暖。2024年5月,北京和上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9.6%和-5.9%,较3月分别减少1.3和增加2.8个百分点。

从下游零售商来看,深圳华为和荣耀手机出货量仍保持在高位,全国笔记本销量增速仍然低迷。4月18日,华为新机Pura70系列上市,但没有延续Mate60系列的热度,除了首销期间短暂缺货,之后都是现货供应,华为和荣耀手机仍在修复美国制裁导致的影响。目前,华为和荣耀的月销量大约在600-900万台,相较2020年月均900多万台的销量还有修复空间。笔记本销量增速仍然低迷,还未到大规模换机阶段。2024年5月,华为和荣耀手机的销量为852.3万部,同比增长45.1%;全国笔记本电脑销量73.5万台,同比下降19.6%。

线上购物:网络商品零售增速降幅收窄,线上消费面临瓶颈期

从上游软件设备来看,广东软件收入增速有企稳迹象,虽然不及去年、但仍处于两位数增长水平。2024年1-5月,广东软件产业收入6255.0亿元,同比增长13.7%,较1-3月增加0.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虽然深圳消费增速低迷,但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的小微企业新增较多,小本生意活跃,对软件需求有一定支撑。

从下游零售来看,深圳网络商品零售增速降幅收窄,主要是网络促销以及天气恶劣影响出行,但线上消费仍然低迷。据测算,2024年1-5月,深圳网络商品零售增速为-8.9%,较1-3月增加3.0个百分点。线上消费进入瓶颈期,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此外,今年“618”,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业绩增速出现大幅下降,说明低价路线对刺激消费的效果已经开始下降。

新旧产业趋势比较:新旧动能因子先降后升

报告使用动态因子模型对前文提到的深圳的主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两组相关变量分别提取了两个公共因子,旧动能因子代表深圳传统产业走势情况,新动能因子代表深圳新兴产业走势情况,可以直观展现深圳新旧产业的走势情况。

如图2所示,根据北大汇丰智库产业动能因子模型的结果显示,今年4月和5月,深圳新旧动能因子先降后升,旧动能因子略强于新动能因子。4月和5月,深圳新旧动能因子相较一季度有所调整,深圳二季度经济边际走弱。旧动能因子略强于新动能因子,主要是外需拉动更多,新能源汽车、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受到美国制裁影响较大,比如,比亚迪和华为的产品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

如图3所示,今年4月和5月,北京和上海新旧动能因子也是先降后升,但北京新动能因子强于旧动能因子,上海新动能因子和旧动能因子相当。4月和5月,北京和上海经济动能较一季度也出现走弱,但北京由于新能源汽车和AI产业的发展,新动能因子走势更好一些。

整体来看,二季度,深圳、北京、上海三大一线城市经济表现平淡,虽然出口仍然不错,但内需低迷对经济的拖累更加明显。

出口:对美欧出口保持景气

今年4月和5月,深圳出口保持高增长。2024年4月和5月,深圳出口2508.8亿元和2659.5亿元,分别增长50.3%和49.6%。

由于深圳海关未公开深圳HS编码商品详细的贸易数据,报告使用广东数据进行调整得到,具体的数据可能会与真实情况有出入。

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除农产品外,房地产相关、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游原材料、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均处于较高水平。整体而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要好于机电产品,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限制较多。按人民币计,2024年5月,深圳的农产品出口增速为-11.1%,上游原材料为58.9%,房地产相关产品为112.1%,机电产品为33.1%,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90.4%;农产品出口占深圳出口的比例为1.9%,上游原材料为7.1%,房地产相关产品为4.7%,机电产品为64.5%,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10.6%,合计占比88.9%。

从深圳不同商品对主要国家出口份额变化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深圳对美欧的出口保持景气,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材料、机电产品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是深圳对东盟六国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明显下降,主要是东盟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下降。深圳对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有所上升,这些新兴市场的成本优势更为明显。三是深圳对东盟六国房地产相关出口份额明显增加,主要是东盟地区房地产非常景气,这也会导致越南土地价格上升,进一步推高越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问题与建议

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加剧,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支持力度巩固既有优势

从数据上来看,在深圳放松限购和限贷政策后,深圳的新房销售增速仍然低迷。同时,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正在加深。根据7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中提到,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未来深圳将会进一步放松限购政策。考虑到进一步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还是难以立即提振房地产市场,巩固既有优势,进一步支持市场主体通过跨境电商“走出去”可能是突破当前困局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且跨境电商可以吸纳大量就业。鼓励金融业配套跨境电商优化跨境金融服务,鼓励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企业使用数字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时分析市场需求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

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鼓励企业采用合作方式开拓海外市场

美欧针对中国跨境电商小包裹入境,准备加征关税弱化中国跨境商品竞争优势。事实上,企业会自发想办法应对海外加征关税。比如,在美欧计划调整小包裹入境免税政策后,Temu、SHIN、速卖通开始由全托管销售商品转为半托管模式。深圳企业想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要有合作共赢思想,适当让利给当地企业以争取更多支持力量。政府的任务则是在企业“出海”的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制定国际规则、强化跨境法律纠纷调节机制、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机制。

终端需求不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鼓励高新技术场景应用开拓

目前,新能源汽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的销量没有太多亮点,即便出台了以旧换新的政策,但由于前期促消费政策已经透支了大量需求,消费者对于大件消费电子硬件的新增需求有限,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但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电子设备的用户体验、场景模式有望出现巨大变化,这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管制,大力发展创投市场,通过市场的力量删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科创企业,鼓励新技术的场景应用,支持政府和国企优先采购相关产品和服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