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搞抽象”:年轻人的新型情绪解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搞抽象”:年轻人的新型情绪解药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05A030HC00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搞抽象"已成为年轻人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惹到我你算是踩到棉花啦"到"city不city啊",各种抽象热梗层出不穷。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创新上,更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和身份的认同。


"搞抽象":年轻人的新型情绪解药

小红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小红书上有超过1000万条关于"抽象"的笔记,相关评论超过1.6亿条,是去年的102倍。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搞抽象"在年轻人中的流行程度。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搞抽象"已然成为一场新时代的狂欢。它如一阵旋风,席卷网络的各个角落。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尽情释放,从把日常用语拆解重组,到围绕热门事件炮制出天马行空的段子,以脑洞大开的联想让平淡无奇的话题瞬间"炸裂"。

"搞抽象"所带来的情绪狂欢,正是对当下社会压力与焦虑的反应。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年轻人承受着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于是,他们选择对日常生活、自我和他人进行戏谑与解构,以图能在虚无的现实中找到一种短暂的归属感。

抽象话语体系:多元符号的构建与意义呈现

在抽象文化的语境中,其话语符号体系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犹如一座错综复杂的符号迷宫,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emoji符号的大量运用

早期的抽象话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抽象"一词,包含人对万物的感受,它的特点是传受双方只采用表情符的方式进行沟通,而不掺杂过多的文字示意。传播者通过收集大量的emoji表情符及标识符号来代替文字书写从而表达文本意图。这些emoji符号以直观、简洁的方式传达了抽象话语难以用文字完全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增强了信息传递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同时也成为抽象文化群体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

词汇的变形与重组

抽象话语常常通过对词汇进行创造性的变形与重组来构建独特的符号体系。例如,把 "有一说一" 说成 "U1S1" 等,将 "真的假的" 表述为 "尊嘟假嘟O.o"。这种变形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更是一种表达情绪和态度的方式。通过这些变形后的词汇,年轻人能够以一种更加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了属于抽象文化群体的独特语言标识。这些变形词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成为年轻人之间相互识别和认同的重要符号。

谐音梗的巧妙运用

谐音梗是抽象话语符号体系中的一大特色,它巧妙地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条件,创造出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例如,"有 bear 来"(有备而来)、"无 fuck 说"(无话可说)等。谐音梗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年轻人的语言创造力和幽默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审查或表达一些较为敏感的内容。通过谐音梗,抽象文化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传统语言规范和社会现象的反叛态度,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释放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

梗文化的蓬勃发展

梗文化是抽象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且不断更新迭代。一方面,抽象梗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连,如 "北京到底有谁在啊" 这一热梗就源于热播剧《玫瑰的故事》中方协文质疑黄亦玫争吵的画面;另一方面,梗文化还包括各种网络社区内部创造和传播的独特梗,以相声社团"德云社"为例,受众基于喜爱而组成粉丝群,并可以再一步根据"盘他"、"汾河湾"等代表性"梗"的"抛"与"接",推定出彼此是哪位艺人的拥趸。虽然互联网超越了传统的血缘、地缘等关联模式,但人们以"梗"为界,又重新安装了一扇单向的旋转门。门内,他们通过造梗、爆梗来交流、切磋,自得其乐;门外,除非依靠共通的意义空间以投名自证,否则很难与内部达成共鸣。

抽象文化的发展轨迹:从边缘到主流的演变

"抽象文化"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彼时,中国游戏直播井喷爆发,游戏主播李赣的一句口头禅"真是太抽象了!",经过网络玩家的多次再创作,成为一种互联网亚文化的指代。

随着互联网文化的演变,抽象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方式,逐渐从边缘走向了主流。起初,抽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带有低俗和恶俗的色彩,其源头可追溯至早期网络博主为迅速获得关注而采取的博眼球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短视频时代的背景下,抽象文化经历了一场自我清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本的低俗倾向被抛弃,转而强调荒诞而富有创意的形式,以及能够引发共情的情绪内核。

抽象文化的核心在于反叛和消解主流价值观,为个体提供了挑战传统和社会压力的手段。观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中,对抽象文化进行了解构和重构。这一时期的抽象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黑色幽默和反叛精神,它不仅是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也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当处于时代漩涡中的年轻人无力面对沉重的现实时,就开始戏谑一切、解构一切,并沉浸于这种简单的乐趣之中,不再过度追求其他复杂的意义或价值。

抽象话语下的身份认同与分裂

在互联网的广袤天地中,"抽象话语"宛如一股叛逆的暗流,悄然涌动且影响深远。它以独特的戏谑、荒诞之态,挣脱主流文化的枷锁,为那些在传统价值评判体系下倍感边缘的灵魂,撑起一片别样的归属之境。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提到,青年以亚文化的符号及行为表征,构成群体的文化指认与身份认同,以形成对主流社会的抵抗。虚拟的网络社群里,一句充满抽象意味的话语、一个独特的表情符号,便能如神秘的暗语,让使用者瞬间识别出彼此,结成紧密的同盟,构建起鲜明的"我们"意识,与主流文化语境下的"他们"划清界限。

然而,这种独特的身份认同模式,却似一把双刃剑,在切割出专属空间的同时,也在社会文化的锦缎上撕开了裂痕。当搞抽象的群体与主流群体间缺失"共同意义空间",沟通的桥梁轰然崩塌。信息的传递受阻,社会对话如破碎的镜片,散落成无数无法拼凑的碎片。不同群体各自蜷缩在自我构筑的话语堡垒中,观点与偏见在封闭的空间内不断发酵,社会对立与极端化的阴影开始蔓延。

在文化层面,抽象话语使用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与质疑,虽彰显着某种批判精神,却也在不经意间竖起了文化的壁垒。他们以夸张讽刺为剑,将不符合自身审美与价值的事物无情地挡在门外,这种排斥从文化理念渗透至社会身份的界定。阶层、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差异被进一步放大,成为划分群体的鲜明标签。而抽象话语自身的模糊与多义,又在其内部埋下了分化的种子。不同的抽象文化分支,在不断发展演变中,衍生出各自独特的表达与价值内核,如同同根而生的枝丫,各自伸向不同的方向,使得抽象文化内部也呈现出区隔与分裂的态势。

这种因抽象话语而生的身份认同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年轻人在朋友圈中尽情释放的抽象表达,于父母眼中可能只是一堆无法理解的乱码,换来的是苦口婆心的说教。这看似微小的场景,却映射出宏观社会结构中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它阻碍着个体间的顺畅交流,削弱着社会的凝聚力,成为互联网时代文化发展进程中一道亟待跨越的沟壑。若不能在差异中寻得共通之处,在多元里构建和谐的交流机制,抽象话语下的身份认同或将持续在社会文化的肌体中制造着不安与动荡,让我们在追求个性表达与群体归属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陷入更深的孤独与分裂之中。

抽象文化的新动向:融合与发展的新态势

当下,抽象文化正经历着深刻且关键的蜕变,悄然弥合着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路径。

在内容创作方面,一些创作者摒弃了早期的晦涩与激进,转而运用幽默诙谐与荒诞不经的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精妙解构。这一转变旨在缓解现代社会中人们积聚的负面情绪,为受众营造轻松愉悦的精神体验。在短视频平台上,这种风格的内容迅速蹿红,收获海量关注,其热度进而辐射至综艺节目与微短剧领域,重塑了这些传统视听作品的创作模式。如部分综艺节目巧妙运用抽象文化元素进行后期特效加工与剧情架构设计,巧妙地提升了节目趣味性,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与参与度,成功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了从网络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的跨越。

此外,抽象文化在传播进程中也成功吸引了官方账号的目光。它们借用抽象文化独特的表现手法,柔化了原本较为严肃的形象,搭建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缩短了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以情治情的方式,有效地整合了群众的情绪资源,成功地将原本分散的个体情绪凝聚转化为具有向心力的集体情绪,并引导着其朝着积极的方向稳步迈进,进一步推动社会情绪生态的健康发展。

抽象文化逆袭的根源在于其反传统、反规则的核心精神,以及对创新表达与个性彰显的执着追求。尽管在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被不当利用与过度娱乐化的潜在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作为一种情绪动力源泉,持续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活力。随着时代的推进与文化的不断迭代更新,抽象文化在互联网文化生态中的地位将愈发稳固,其影响力也将持续拓展,进一步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连接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层级之间的重要纽带,为当代文化的多元发展与融合贡献独特力量,推动文化领域中一道道鸿沟的逐渐弥合,构建起一个更加包容、富有活力的文化共同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