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设计共射放大器:原理、步骤与优化
手把手教你设计共射放大器:原理、步骤与优化
共射放大器是电子工程中常见的放大电路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信号处理和放大场景。本文将详细介绍共射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设计步骤和性能参数,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基础电路的理论与实践。
共射极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晶体管是电流控制器件,通过改变基极电流来控制集电极-发射极电流。在电压放大场合,这种放大效果来自于使用电阻将电流转换为电压。
在小信号模型中,基极电流的来源是输入电压与基极-发射极动态电阻(Rbe)的比值,通常为 kΩ,所以基极电流很小,可能只有零点几毫安。
通过晶体管的放大,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产生β倍的基极电流。输出电压可由相对正电源电位得到:
共射极放大电路设计步骤
在非极端情况下设计电路时,我们常常希望电路能与大多数通用晶体管一起工作,避免依赖于元件参数的参数如rbe,同时,在具体计算中考虑基极电流也很麻烦。因此,在一般的设计过程中,在近似计算中忽略了基极电流的存在。
总体设计思路是:定量确定电压和电流来计算电阻。
- 确定电源电压VCC
- 根据频率曲线/噪声曲线/其他确定静态发射极电流IE
- 确定VE,这里选择1~2V 来吸收温度漂移
- 根据VE和IE,计算发射极静态电阻RE(IE≈IC)
- 确定放大倍数Av
- 检查静态工作点是否满足要求
- 确定基极偏置电压
- 最后确定交流耦合电容值和电源去耦电容值
共射极放大电路分析
我们先用一个设计好的共射放大电路来直观地了解下部分的波形:
如上图所示,电路采用2SC2240管,15V供电,输入输出交流耦合。输出信号如下:
淡蓝色波形为输入信号,选择1kHz、1Vpp 的正弦波。绿色波形是输出信号,放大5 倍左右,反相。蓝色波形是基极信号,可以看出是因为受基极偏置电阻的影响,直流电平升高。红色波形是发射极信号,与基极信号只有一个固定值。
共射极放大电路性能参数
为什么静态工作点很重要?拿NPN晶体管来举例,相当于两个背靠背的二极管。如果需要二极管工作,则必须给它适当的偏置以使其合理导电。在电路中,基-集二极管防止内部反馈,基-射二极管是实现放大的关键。换句话说,只要设计一个外部电路,使电流在基极-发射极二极管中正常流动就足够了。
接着,求交流电压增益。当输入电压变化△vi时,会引起发射极电流产生交流变化△ie。由于基极发射极压降是恒定的,它对交流变化没有贡献,所以△ie=vi/RE。因此,发射极交流输出电压可以确定为vo=△ieRC=vi·RC/RE,交流增益为Av=RC/RE。这个结论可以快速分析共射极电路的放大倍数。
输出电源轨分别为VCC和VE,由工作时晶体管的电流特性决定。根据输出电源和交流放大系数,可以使用该电路。当输入和输出不是交流耦合时,输入(尤其是直流)会导致输出波形失真。
共射极放大电路改进
通过交流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到所设计电路的一些特征参数,如输入输出阻抗、放大倍数等。
输入阻抗:根据交流分析,输入阻抗是基极偏置电阻的并联值。在小信号分析中,基极发射极动态电阻rbe也应并联。
输出阻抗:确定输出阻抗的方法是给电路加一个负载。当峰峰值输出值降至空载的一半时,负载阻抗即为输出值。一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出阻抗为集电极电阻RC。
放大:由于基极电流的影响,实际放大倍率比设计值低10%左右。
通过改进通用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可以获得具有其他特性的各种应用电路。下面将介绍放大的手段、低压电源电路、差动输出电路、调谐放大电路。
增加放大倍率
根据共射放大器电路设计电路的介绍,电压增益主要由集电极电阻RC与发射极电阻RE之比决定,所以改变电阻的比例来改变增益是很常见的。
但是,问题来了:这两个电阻同时负责确定工作电流。因为任意改变直流工作点,电路很可能失真甚至不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压增益属于“交流分析”的范畴,静态工作点属于“直流分析”的范畴。所以在电路中加入一些电抗元件来改变交流视角下的比例,直流分析时的电阻值不会改变。
这可以通过将发射极电阻并联,或者使电阻与电容并联来实现,即修改第一节中的电路:
注意上图中的发射器。在交流分析中,电阻R4被电容短路,此时等效地认为发射极电阻只有R7(330Ω)。从信号源和示波器看,此时信号已经放大了近50倍,远大于原设计值(10k/2k=5),从而实现电压增益的扩大。
如果原发射极电阻不分流,而是整个电容并联,此时会得到最大增益βRC/rbe。
如何选择电容值?需要注意的是,电容并联后,整个电路会有高通特性,截止频率为f=1/2πRC。
如果不需要这种高通特性,C电容值可以选择47uF~100uF之间较大的值。此外,电容C6具有温度补偿功能。
低压电源电路
如果运放电路用干电池(1.5V)供电,那不太现实,但晶体管电路可以。关键是利用外部二极管的导通压降来抵消基极-发射极电压。
下图电路即使在 1.5V 电源下仍能按设计放大小信号:
但缺点是系统的最大电压总是低于供电电压。由于电路损耗小,适用于低功耗。
差动输出电路
全差分运放可以提供双模输出,很多传输线也需要差分传输。晶体管电路也可以执行差分输出。除了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原理外,还采用射极跟随器的原理。下图显示了差分输出的电路连接。
可以看出,输出了两个形状相同、相位相反的差分信号。集电极信号与输入信号同相,发射极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同相。但是,由于引出位置不同,两个信号的输出阻抗也不同。反相输出的输出阻抗较高(RC),同相输出的输出阻抗较低,适合驱动负载。
反相输出一般在驱动前连接到射极跟随器。此外,基极的静态电位应尽可能设置在VCC和GND之间,以扩大不失真的输出范围。
调谐放大电路
在电路中引入电抗元件会导致电路的特性随频率而变化,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设计高频电路中常用的LPF、HPF和调谐放大器。
实际上,它是利用电抗元件的阻抗随频率变化的特性,进而改变当前频率下的电压增益。谐振频率处的阻抗往往是纯阻性的,具有极值以实现频率选择性放大。
LPF-低通滤波器
如图所示,构建了一个低通滤波器(波特测试仪的输入端放置在基极而不是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因为输入耦合电容会与输入电阻形成高通滤波器,影响观察效果),其截止频率约为1.06kHz,由f=1/2πRcC计算得出。
从正弦稳态分析可知,RC并联回路的阻抗为R/√(1+(wRC)^2)。随着频率的增加,阻抗减小,因此电压增益减小,形成低通特性。
HPF-高通滤波器
如上图所示,构建了一个高通滤波器,其截止频率的计算与LPF类似。在增益峰值点,电压增益达到50dB,接近晶体管的β值。然后,由于晶体管频率特性的恶化,增益会衰减。
10.7MHz-频率选择放大器
用谐振频率为10.7MHz的LC网络代替RC,可以得到频率选择放大器。如上图所示,10.7M时放大倍数为35dB,而失谐1MHz时放大倍数仅为12.6dB。
缺点是通带稍宽,矩形系数不够好,环路等效品质因数在65.2左右,比较大。另外,高频去耦电容改为1uF。
谐振放大器电路
谐振放大器电路示例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