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九旬学者谢冕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他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从1948年发表处女作《公园之秋》至今,谢冕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日,光明网记者对谢冕进行了专访,探讨了他对诗歌的理解、他对新诗发展的看法以及他对诗歌传统的态度。
谢冕接受记者采访并留言。 黄玮 摄
从诗人到诗歌评论家的转变
1932年出生于福建的谢冕,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从早期的诗歌创作到后来的诗歌评论,谢冕始终与诗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诗歌处女作《公园之秋》发表于1948年福州的报纸上,展现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在谈到自己的诗歌创作时,谢冕表示:"我写的诗歌不是流行的,而是传统的,用来表达内心的世界,表达对外界的感受。少年时代的诗歌,我是写给自己看的,偶尔有些发表在福州的《福建时报》《星闽日报》上,时间大约是1948年和1949年。那个年代的编辑不拘一格,所以,我也发表了一些诗歌,用的是笔名谢鱼梁。后来,就基本没有再发表诗歌。"
为新诗辩护的勇气
1980年,谢冕在《光明日报》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为现代诗辩护,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回忆道:"我对诗歌有一种理想或者说理想化的想法:诗人在天上,看着我们,那是莎士比亚、那是但丁、那是普希金……他们看着我们,我就拿他们当作标准。他们很‘高’,我拿这个标准要求诗歌、要求诗人,这时候就发现了落差,所以期待有新诗的崛起。这个话题背后是我们的整个诗歌史。"
创办《诗探索》的初衷
1980年,谢冕发起创办了中国首个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旨在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繁荣发展而守望和探求。他回忆道:"当时有诗集、诗刊,但没有诗歌批评的刊物。诗歌的新的主题、新的艺术方式与新的表现手段,亟须诗歌理论的阐释和总结。为此,我们想创办一个诗歌批评的刊物。《诗探索》是由几个民间学术团体和单位主持的,没有固定经费,没有办公场所,我们几个志同道合者就自己贴钱来办,借用了北大中文系的会议室来办。"
对新旧诗"百年和解"的观点
在新诗诞生百年之际,谢冕提出了新旧诗的"百年和解"观点,即新诗和古体诗消除对立情绪。他认为:"新旧诗‘百年和解’,是我新诗研究的最后一个题目。我们曾经认为要打倒旧诗,以旧诗为批评对象。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前辈认为旧诗和旧文学造成了中华民族的落后,要打破。我肯定这种打破的勇气和创造的精神,但是,我认为我们的传统没有割裂,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没有断裂,诗歌的精神没有变,只不过语言变了、形式变了。"
对当代诗歌发展的看法
谢冕对当代诗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诗歌创作都要有想象,有情感的力量。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是储存情感的容器,诗歌里有人类的情感史、精神史、心灵史。历史上所有的伟大诗人都不会陶醉于自我抚摩而远离人间的大悲哀、大欢乐。对于诗人而言,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自己所热爱的国家乃至为人类的命运而书写和吟咏从来都不意味着羞耻。"
结语
谢冕的学术生涯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他的观点和见解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诗人到诗歌评论家,谢冕始终坚守着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原文来自光明网,原文标题为《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