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国家级非遗粤剧南派艺术:“好戏”不断 唱响新春
吴川国家级非遗粤剧南派艺术:“好戏”不断 唱响新春
春节的脚步渐进,又到了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大放异彩的时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川粤剧南派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吴川粤剧南派艺术精彩剪影。受访者供图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说起粤剧在艺术界的地位,吴川市粤剧南派艺术第四代传承人郑永健自豪地挺起胸膛。吴川市粤剧南派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粤剧的瑰宝。该粤剧流派融少林禅学搏击与工曲形体表演于一体,舞台气氛热烈、催人奋进。吴川市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中心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日前,吴川市粤剧团成立70周年庆典举办,连续两晚好戏连台,粤剧界名伶云集,让更多人领略了南派粤剧的风采。
在吴川市粤剧团成立70周年庆典上,粤剧名伶云集。受访者供图
创新发展:艺术种子生根发芽
粤剧,是以广东粤语方言演绎的地方传统戏剧,始于明末清初,有“上六府”和“下四府”之分。其中,上六府精于唱做文场,下四府擅长演武功戏,而吴川粤剧南派艺术便是下四府中别具一格的流派。
“吴川人喜欢‘睇’粤剧,更有‘睇’粤剧的经济能力,这为粤剧提供了繁荣发展的沃土。在巅峰时期,吴川一年内有三千多场粤剧演出。”吴川市原文化局副局长林学斌表示,吴川有钱人多,每逢重大节日或喜事,有请粤剧戏班前来做“年例戏”或“神工戏”的习惯,在“春班”和“秋班”期间,各地的戏班都会来吴川献演,少则二十多个,多则五十多个剧团同时在全市城乡大大小小的舞台开锣响鼓,热闹非凡,于是吴川还被戏行誉为“演出特区”。
正是这种浓厚的粤剧文化氛围,为吴川创造粤剧南派艺术提供了良好环境。
“在此情况下,吴川老艺人集合在一起琢磨着如何丰富粤剧的表演形式,让粤剧的视觉效果更加多元化,更有冲击力。”林学斌表示,于是,吴川人在传统粤剧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创造出了粤剧南派艺术。
吴川粤剧南派艺术遐迩闻名。受访者供图
吴川粤剧南派艺术遐迩闻名。受访者供图
“传统粤剧讲究美感,重点放在演员的唱功上,而南派粤剧讲究武术力量。长期以来吴川武术文化氛围浓厚,习武的人很多,为了培育好粤剧南派,演员们个个刻苦练功。”郑永健既是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人,也是吴川市粤剧团团长,他认为粤剧能在吴川扎根,并培育出粤剧南派艺术,离不开吴川人的创新思维与浓厚的武术氛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以武功见长的南派粤剧,要的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为练好基本功,保持最佳的表演状态,演员们不仅要练好唱功,还要练好武功。对此,吴川粤剧团导演组克服排练场设备简陋等重重困难,更是组织剧团成员把弹板拉到游泳池去练弹板空翻等武功招式。“没有演出的时候,我们会召集大家回来训练,大家对着宽大的落地镜练习表情动作、武功招式。”郑永健说。
走出国门:让吴川标记文化走向海外
走进吴川市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中心,一张张在海内外演出的剪影贴满了墙面,一个个代表着荣誉的牌匾引人注目。
吴川市粤剧团成立于1953年,由刘家荣、张瑞棠、陈寿等老艺人组建,是广东省唯一一个较为完整地保留“粤剧南派艺术”表演特色的专业剧团。该剧团排演的行侠仗义、忠君卫国的武功戏遐迩闻名。早在1957年,由该剧团首部自编自导的南派武功戏《搜宝镜》就大受欢迎。截至目前,吴川市粤剧团原创的南派粤剧剧目有十余个,改编剧目不计其数。
在上世纪90年代南派粤剧发展巅峰时期,吴川市粤剧团全团人马龙腾虎跃,日夜奋战,排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且带有“南派”标记的传统剧目,并受邀到各地巡演。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沙家浜》《龙江颂》和《杜鹃山》,所到之处,同行称赞,观众叫座。
一部由本团自编自导自演、经过两个多月精雕细琢的《草莽英风》更是在1990年首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上大放异彩。自此,吴川市粤剧南派艺术受到海内外戏剧专家同行的高度关注。省文化厅还专门发文确立了吴川市粤剧团“南派艺术”的地位。
2012年以来,吴川市粤剧团相继创作的独具南派艺术特色的《南宋孤鸿》《保金与夫人》《总兵潘韬》等传统古装剧目,以吴川商家如何回馈家乡建设故事为主线的现代题材剧目《回馈》,以颂扬扶贫乡村弱势群体为主题的现代剧目《斗贫》,皆获得了热烈反响,多次应邀参加羊城国际粤剧节和广东省艺术节,获得多个奖项,并多次赴港澳演出。
郑永健对剧团原创剧目如数家珍。麦思容 摄
郑永健对剧团原创剧目如数家珍。麦思容 摄
南派粤剧享誉香江,辐射至东南亚。据悉,吴川市粤剧团还先后于2008年、2012年及2015年到新加坡交流演出,不仅让粤剧南派艺术三度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还让世界认识吴川,让刻有吴川标记的粤剧文化在海外走红。
2014年,吴川市粤剧团所传承和发展的“粤剧南派艺术”品牌被原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由吴川市粤剧团成立的吴川市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中心,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更令吴川粤剧人振奋的是,早在2009年,粤剧成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离不开南派粤剧元素的支撑。“南派粤剧的创新发展,丰富了粤剧的表演风格,让粤剧变得更加多元化、更有观赏性、更有视觉冲击力,在粤剧申报国际非遗的资料中,有大量资料是介绍南派粤剧的,体现出了南派粤剧在粤剧中的重要地位。”林学斌说。
经久不衰:代代接下传承接力棒
尽管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对于很多吴川人来说,“睇大戏”依然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和乡亲父老们一起看一场“大戏”,这个年才“够味”。
“今年春班已被预订了二十多场演出,时间是从正月初二到三月三。”郑永健表示,春班秋班都是市场旺季,在家过完年初一,年初二就开始辗转各个地方演出,到了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又将迎来一波演出旺季。
市场的兴旺也意味着演员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少了。在万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日子里,这些粤剧演员抱着对戏曲表演的满腔热爱成了“逆行者”,以精湛的艺术为观众们带去欢乐。“这个行业是这样的,一般是有喜事才赏剧,别人放假了我们才有演出,这条路很不容易,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坚持下来。”郑永健说。
作为粤剧宝地,吴川“出人出戏”,不仅创造了一批优秀作品,更是培养了众多粤剧名伶。许多吴川籍粤剧演员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粤剧团中身兼要职,在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为发扬吴川粤剧文化,擦亮吴川粤剧南派艺术金字招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粤剧文化经久不衰,但对于许多粤剧团来说,却也面临着发展瓶颈。
相比过去,这几年受经济下滑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作为国营粤剧团,吴川市粤剧团的演出场次从过去一年三百多场,变成了如今的一年一百多场。传承的接力棒传到郑永健的手里,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郑永健直言,演员的收入为多劳多得,普通演员一场戏的酬劳仅一百多元,而演出订单的减少,让原本就微薄的工资变得更少了,有些演员不得不另谋出路。
“我十几岁就来吴川市粤剧团了,幸得师傅林国光的重视和栽培,让我有了这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很感激,所以就算工资待遇不理想也没舍得离开。”何美珍是吴川市粤剧团副团长,也是吴川市粤剧南派艺术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因为热爱与责任,她和剧团的其他老搭档一直坚守“阵营”,肩负起传承发展好粤剧南派艺术的使命。目前,吴川市粤剧团人员有4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