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儿山传说的考证
关于望儿山传说的考证
望儿山是辽宁省盖州市的一座著名山峰,因"望儿山传说"而闻名。这个传说讲述了母亲或父亲登高远眺,盼望子女归来的故事。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望儿山传说进行考证,探讨其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物考证等,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早期的望儿山传说
现存比较完整的望儿山早期传说,当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 日本人菊池贞二编著的《东三省古迹轶闻续编》的记载:“盖平县南五十里,孤峰耸峙,高插云霄,巅具塔形,状若人立,即俗所谓望小山也。相传昔年某士子赴山东考试,航海遇险,拯救不及。堂上老母,以其子逾期未归,悬想綦切,逐日登山,引领南望,驯至血泪焦枯,彻夜达旦,饮食俱废。里人见其连日遥望,不进饮食,咸哀之。及趋山巅视之,目虽凝注,而气已无矣。嗣经近村集资建塔,永垂纪念云。”
这一段文字来源于1924年《盛京时报》邱可名的应征文章,是中国本土民间传说的文人雅化文本。可以显见,促使母子分离的原因是“士子赴山东考试”。从社会心理看,望子成龙是历代父母的共同心愿。自隋唐以来,寒门子弟鲤鱼跃龙门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名登金榜,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盖州金代已有刘仲尹、乌库里仲温、温赫特达、王庭筠、完颜闾山等考取进士。那么,为什么盖州的考生要到山东参加科举考试呢?
明代的山东、辽东原为一省
考察盖州的建置沿革,明代在行政管理上与山东发生关联。当时盖州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辽东都司是边疆军事单位,但在行政上却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检察权亦归山东按察使司行使)。《明神宗实录》卷543万历四十四年三月戊子条记载:“国初旧制,山东、辽东原系一省”。萧一山的《非宇馆文存》卷二记载“辽东西在明朝是属于山东省的内地”。美国克赖克著、上海穆湘玥译的《中国花纱布业指南》说:“营口及其附近之南满海岸,从前在山东省管辖之下,其在住居民,大半为山东移植之人民,今仍沿用山东语”。既然行政管辖如此,那么,科举等事项管理亦步亦趋。《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五中便有“辽东一镇,旧附山东,科举亦随之”的记述。所以,望儿山传说产生的时代,当属明代。
盖州生员乡试的考区在山东省城济南府
明洪武十七年,盖州创立州儒学;洪武二十八年,改州儒学为卫儒学,设教授一员,训导一员。生员大部分为军籍及官籍,少部分为旗籍、经历司寄籍及民籍。生员在学习《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之后,即可参加乡试,中试者即成为举人。乡试惯例是每三年举办一次,考试时间为秋高气爽的农历八月(相传孔子诞生于农历八月廿七日),九月发榜。生员乡试的考区在山东省城济南府。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钟生》篇云:“钟庆余,辽东名士,应济南乡试。……二场后至趵突泉,……星夜归辽阳”,是一个有趣的旁证。
盖州考生的水陆路程
考生由盖州卫经登州府至济南府的水陆路程,我们可以参考明代新安黄汴编辑的《士商必要·水陆路程便览》。该书卷二“十三、南京由淮安、登、莱三府至辽东水陆” 记载,登州府至辽阳镇的路程是: “登州府(蓬莱县)蓬莱驿渡海五百里至辽东旅顺口,六十里水汤驿,六十里金州卫,北九十里孛兰驿,九十里复州卫,九十里五十寨驿,六十里熊岳驿,九十里盖州卫,六十里耀州卫,六十里海州卫,六十里鞍山驿,六十里辽阳镇”,卷三“三十二、山东布政司至所属府(至青州府路)”记载,济南府至登州府的路程是:“济南府(历城县)龙山驿五十里章丘县,七十里邹平县, 二十里长山县,七十里金领镇,三十五里滋和村,三十里青州府,七十里昌乐县,五十里维县,一百八十里平渡洲,百里莱州府(掖县)城南驿,六十里朱桥驿,六十里黄山驿,六十里龙山驿(属黄县),六十里登州府(蓬莱县)蓬莱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感知盖州考生可能的具体行程。当然,由于明代盖州西河口就是东北著名港口,盖州考生大概不会经熊岳驿、五十寨驿、复州卫、孛兰驿、金州卫、水汤驿, 到达旅顺口后,再渡海到登州府(今蓬莱县)。盖州考生的航海路线,应是登辽海道。《明史》卷二五六记载,登辽海道的具体行程是“自登州望铁山西北口,至羊头凹,历中岛、长行岛,抵北信口,又历兔儿岛,至深井,达盖州”。《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得更加详细:登州府“蓬莱县正北天桥口开船,至庙岛六十里,至鼍(音tuo,鳄鱼)矶岛一百七十里,至羊驼岛二百五十里,至皇城岛一百里,至铁山六百五十里, 至西北老圈五十里,至牧羊城一百里,至羊头凹八十里,至双岛六十里,至猪岛一百五十里,至中岛二百五十里,至北信口一百八十里,至盖州套三百二十里”(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二百七十七卷登州府部汇考五)。
反过来说,就是盖州考生自盖州卫出发航海到登州府的具体路线,即由盖州南关大清河码头上船,经西河口港口,历深井、兔儿岛、北信口、长行岛、中岛、猪岛、双岛、羊头凹、牧羊城、西北老圈、铁山、皇城岛、羊驼岛、鼍矶岛、庙岛,抵登州蓬莱县天桥口码头,结束海道行程。随后到达登州府蓬莱驿, 经黄县龙山驿、黄山驿、朱桥驿、莱州府(掖县)城南驿、平渡洲、维县、昌乐县、青州府、滋和村、金领镇长山县、邹平县、章丘县,到达济南府龙山驿(山东境内陆路行程915 里),赶赴济南府贡院,参加考试,至今泉城尚有贡院墙根街、榜棚街等历史遗迹。
成功的考生
考试无常,科举更是如此。落第者不论,成功的考生彪炳史书。如《明嘉靖七年戊子科山东乡试题名录》记载:“第六十六名:傅直,字司谏,号孤山,31岁,盖州卫人。”
据《辽东志》、《全辽志》、《奉天通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等书记载,明代盖州考取举人者共有8 人,中进士者3人。他们是:高闰,正统九年甲子科举人,正统十年乙丑科进士(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刑部郎中;陈鉴,正统十二年丁卯科举人,正统十三年戊辰科榜眼进士(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二名),官至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傅直,嘉靖七年戊子科举人;李世相,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举人,官至永平府管粮通判;黄郎荫,万历三十七年己酉科举人,官至河北蔚州知州;张祺, 崇祯十五年壬午科进士(赐特用出身);文渊,官至开封府陈州知州: 吴良能,官至山东滕县知县。其中,举人高闰、陈鉴、傅直3人都是在山东济南府考取的。
登(州)辽(东)海道常有风涛之险
《士商必要·水陆路程便览》 谓:“由登州府至辽东,有过海之难”。登辽海道全程三千里(《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二百七十三卷登州府部汇考一“北至海一里,由海道至辽东旅顺口约一千里,至盖州套约三千里”),常有风涛之险。《明宣宗实录》卷八十一宣德六年七月癸未条记载:“登州府奏:宣德元年遣库子运绵布五千匹赴辽东,至铁山,海风坏舟,布皆沉溺。”士子赴山东考试而葬身鱼腹者,正不知凡几。望儿山传说中“航海遇险,拯救不及”的主人公便是众多消失者的代表。《钦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七记述,明“嘉靖十三年因应试者渡海时遇风涛,改附顺天,是科中9人。”从此以后,辽东士子就由陆路到顺天府(北京)参加乡试科考了。清查继佐《罪惟录》 志卷十八科举志谓:“隆庆......三十七年,辽东原属山东,诏以地辽远,改入试顺天,特增辽东中式五名,著为令,以‘夹’字编号”。盖州举人李世相、黄郎荫、张祺、文渊、吴良能5人都是在顺天府考取的。
望儿山主人的性别应为“男性”
最早歌咏望儿山传说的诗人是清代铁岭诗人魏燮均。他在咸丰元年(1851年)有《过望小儿山》之作,诗前有序:“山在熊岳北,相传有人登山望子不归,化为石。或曰:‘后人于望子处,立石塔,肖人立状,以志其迹。’今但见石塔尚存, 而化石之说,当是附会也。”这是“化石说”的最早记载,感人至深。诗曰:“望儿处,山巍巍,天涯游子行不归,老翁日夜心伤悲。望儿处,海茫茫,游子一去不还乡,老翁化石犹相望。至今山顶留遗迹,苔花绿蚀一片石。每当酸风苦雨时,夜深如向山头泣。我今驱车山下过,妄听父老传闻讹。但见堆石作人立,屹然不动犹嵯峨。吁嗟乎,山下行人去不返,山上顽石心不转。天涯客须早还乡,莫使依闾肠空断。”
从诗中看出,望儿山主人的性别,原是男性“老翁”,而不是女性“老母”,这是望儿山的另一种传说,也应该是最早的传说。这一方面说明父母念子,其心相同,其情相通,且揆诸情理,老翁望子登山易于老妇也;另一方面也昭示了由父性演变到母性的轨迹,犹如男性观音大士演变为女性观音菩萨也。
由石塔到砖塔的演变
伪康德八年(1941年)伪满洲国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编印的《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 记载:“望儿山:望儿山村。该山在望儿山村后数百步,距熊岳城二里。山顶有砖塔一座,形势突立,远方望之,有如人立伫望之像,望儿山以此得名。”这是砖塔拟人化的传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石塔到砖塔的演变过程。即:先有老翁“登山望子不归,化为石”,“后人于望子处,立石塔,肖人立状,以志其迹”,随后方在原石塔处兴建砖塔。历史事实是:当咸丰元年(1851 年)时,铁岭诗人魏燮均“见石塔尚存”,民国十三年(1924年)邱可名传说“近村集资建塔”(此塔应为砖塔),伪康德八年(1941年)肯定“山顶有砖塔一座”,说明现存藏式砖塔必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之后。而砖塔之所以建为“藏式”,或许是因为巴尔虎蒙古的宗教信仰,与蒙古民族居住特点有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便有五干巴尔虎人奉旨于牛庄一带游牧,后驻防于复州、熊岳辽阳、开原、岫岩凤凰城、金州。正是因为蒙古族藏传佛教的信仰,方才于居住地熊岳修建藏式砖塔。至于现存藏式砖塔之可能有明代砖料,则大约是对熊岳遗存的明代城砖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