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赫尔曼·黑塞 | 一个表达者的自我追寻之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赫尔曼·黑塞 | 一个表达者的自我追寻之旅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20/13/49165069_1114605489.shtml

赫尔曼·黑塞,这位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的瑞士籍德语作家,通过其作品展现了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探索。从《在轮下》中汉斯的悲剧性结局,到《德米安》中辛克莱的自我救赎之路,黑塞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揭示了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内心冲突时的挣扎与成长。

赫尔曼·黑塞,瑞士籍德语作家,1946年凭借小说《玻璃球游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也许不为大多数国人所熟知诺奖得主却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要么成为诗人,要么就什么都不是”13岁的黑塞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他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浪漫主义之歌》与去世前修改好的最后一篇《一枝断根的呻吟》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可以说诗歌贯穿了黑塞的整个创作生涯;
然而,让他声名鹊起的却并不是他笔下的诗歌,而是小说,他那被称为“心灵自传”的诸多小说作品不光反映并抨击了社会现实,更深入剖析了个人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撕裂与蜕变,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青年读者的极大共鸣,其作品甚至一度在二战后的美国超过了海明威的影响力,一时间摇滚乐队以他的小说名命名,哈勒尔(《荒原狼》主人公)成了年轻人的精神领袖,大洋彼岸掀起一场场“黑塞热”;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作家压抑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黑塞也不例外,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个逃不开的永恒主题——追寻自我,活出真我。黑塞的一生充满坎坷、变故与动荡,经历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的革命和魏玛共和国、希特勒统治的第三帝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外部环境的压力最终致使内部精神世界的崩溃,于是黑塞开始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困惑与痛苦投射到文学创作中,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答案,得到治愈,而纵观其作品,不难发现作家本人的成长、精神世界的壮大,以及逐渐与自我、世界和解的变化,其中又以《在轮下》《德米安》为最典型的代表。
《在轮下》:夭折的自我追寻
《在轮下》围绕着汉斯、海尔涅两人的故事展开,前者是个聪明伶俐、品学兼优、循规蹈矩的好孩子,而后者放纵不羁、向往自由、热爱诗歌,虽才华斐然,却是个让人头疼的存在。
这两个本应平行的人生轨迹却在神学院发生交集,也许是在海尔涅身上汉斯看到了自己渴望却又不敢活出的模样,越是渴望,越是得不到,越是忍不住受其吸引,而孩子之间的友谊再是纯粹不过,一句喜欢就足以让一切成为可能,于是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前期准备“邦试”时承受的巨大压力给身体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伤,汉斯一边受病痛折磨,固守着从小被教导的价值观汲汲于世俗意义上的“好”,一边又在本应做功课的时间与海尔涅玩耍,听他诉说烦恼,鲁迅先生曾说过,“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注定无法完全融入同伴所在的世界的汉斯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成绩一落千丈。
神学院的校长曾私下与汉斯谈话,告诉他与那个“不知足、不安分的”海尔涅在一起对他的未来没有任何好处并提出让两人疏远的要求,汉斯回答说“这我做不到,校长先生。”“你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汉斯一直是柔弱的、顺从的,但涉及到海尔涅,他出乎意料强硬地离经叛道了一次,这是对朋友的维护,但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内心最后那一点不敢示人却又不曾熄灭的对自由的渴望的维护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校长又找到了海尔涅,而海尔涅那句谁也无权禁止他们交往彻底激怒了校长,被关禁闭后的第二天海尔涅从学校逃走,这件事也彻底使二人的友谊走向了终结,汉斯陷入自己懦弱无所作为的愧疚中,而海尔涅因拒绝为出逃悔过而被开除。
随后汉斯因病退学,返乡后做起了钳工,甜蜜的初恋也在短时间内匆匆破灭,一个昔日被他人奉为神童的青年就这样在一个随工友一同外出饮酒回家的晚上葬身水底,作者没有具体描写汉斯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但从第一章对汉斯善于游泳和第五章写好了绝笔的描述来看,原因应该是后者。

很多人说这是黑塞童年的自传,黑塞自己也在书出版前告诉同父异母的哥哥这本书写作的缘由“学校是我迄今唯一认真对待,也是不时促动我的当代文化问题所在。学校对我造成了许多伤害,我在那里仅只学会了拉丁语和说谎,因为不说谎便寸步难行。
这本书中的汉斯和海尔涅都是黑塞本人最真实的写照,黑塞本人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长大,198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在轮下》中两个主人公所在的神学院),到此为止黑塞走的都是汉斯的路,进入神学院后彻底抹杀个性的虔诚教徒式教学让黑塞选择逃学、退学,黑塞不是一味顺从的汉斯,他是追求个人意志,热爱诗歌创作,敢于发声敢于抗争的海尔涅,“只要一听'你应该’打头的话,我就全身不舒服,一股倔强的劲儿就会油然而生”就是他年少时的自白;
“在轮下”在德语中有两重含义,一是被车轮碾死,二是沉沦于道德下肉体与精神受到的双重压迫;一语成谶,敢于反抗的黑塞逃开了悲剧的结局,而黑塞的弟弟与小说主人公同名就连性格都很像的汉斯,最终也选择了小说中汉斯的告别方式,自杀。
这本带有强烈预言意味与自传意味的小说开启了黑塞作为创作者在写作中依托主人公的自我实现而带给现实抚慰的旅程,而这本书中的自我追寻无疑是失败的,不管是自杀的汉斯,亦或是被退学后不知所踪的海尔涅,前者是在挣扎后屈从于现实却又心有不甘,从始至终没有理解过“我”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而后者更像一个否定一切、毁灭一切、只关注自己、靠着一腔热血横冲直撞的还没长大的孩子;
小说中构建起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受限于作者本人对世界、对自我的看法,《在轮下》也不例外,处在创作早期,尚且年少的黑塞,对这个世界,对社会提供给少年人的教育有极大的不满,但他似乎除了像汉斯一样一味顺从,和像海尔涅一样全盘推翻外,也没有其他的与外部世界、内在自我相处的方式,这时的世界在黑塞眼中是个非黑即白、善恶分明的存在

《德米安》:黑暗与光明的抉择
《德米安》创作于一个特殊时期,于外,一战爆发,德国陷入战争的狂热中,而黑塞公开的反战言论,引起了国内民族主义者的仇恨,最终他被当地报纸定性为叛国者;于内,黑塞的父亲去世,妻子患上精神分裂症,小儿子的病痛日益加重,内外交困的现实让黑塞的精神陷入崩溃,于《德米安》创作的前一年,移居瑞士,并开始寻求心理分析治疗的帮助。
《德米安》的故事围绕着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展开,辛克莱生长于一个整洁有序、温馨和谐的家庭,在这个世界中“通向未来的路途平坦笔直,这里有义务和罪责,愧疚和忏悔,饶恕和善举,爱慕和敬意,圣经和箴言。”但同时,辛克莱知道光明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属于黑暗,而他只是黑暗世界的旁观者。
一次为了成全面子的撒谎使辛克莱被邻家的恶霸男孩克莱默拉入了黑暗中(邻居这个身份的设定也暗示了“黑暗”离他并不遥远),本来就对黑暗世界有强烈好奇的辛克莱在感到巨大羞耻的同时又有隐秘的喜悦涌上心头,随后辛克莱正式发起了对父权以及父亲所代表的那个光明世界的挑战与对抗,对黑暗世界也是从被动卷入变成主动投身其中;
但从小对光明世界的笃信仍是让辛克莱时刻陷入无助与自我怀疑,这时,他遇到了德米安,那个语气老成,自信无比,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却莫名令人心折的德米安,他鼓励辛克莱直面阴影,直面自己内心的渴望,在他的帮助下辛克莱发出了一句由衷的感叹,这句话随即成为整部小说的主旨句,也成为作者黑塞后半生探索的方向——“啊,今天我才知道,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通往内在之路”,由此被提出。
辛克莱终于发现了这条路,却在同时发现想要走这条路竟是那样艰难,自己的心中竟是那样的恐惧,他无法满足德米安对自己的期待,亦或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欧文·亚隆将人本体论的内疚分为“真正的内疚”、“精神症内疚”和“存在的内疚”,其中“存在的内疚”来源于“不作为,即对无法实现自己潜能的愧疚心理”,于是为了逃避这种愧疚,他选择远离德米安。


后来,辛克莱与德米安几度分与合,辛克莱对德米安的情感也变得极度复杂,理智上想疏离,情感上却总是无法割舍,于是在潜意识支配的梦境中辛克莱总是能遇到这位老朋友,某一天,辛克莱几乎是在无意识中画出一张脸,清醒过来后他仔细端详着,他发觉这是德米安的脸,又看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脑海中闪过一个想法,也许这张脸并不是德米安,而是自己,“是我的内心、我的命运或我的魔障”
随后在另一个梦中,德米安逼他吞下一个徽章,那枚徽章活了过来并在他的体内撕扯,这次惊醒辛克莱的梦结束后,他又像上次一样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画出了一只鹞鹰破巨蛋而出的画并寄给了德米安,这两次有非常强的隐喻性,它象征着辛克莱意识到外部世界的答案要靠从内里向外打破,而逼他吞下徽章的德米安是第一个引导他直面内在、直面阴影的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写道:“在梦中,一件事被凝缩成别的事情,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置换,梦者的愿望常以乔装打扮的形式来满足。”梦不是偶然间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着的欲望,是通向潜意识的桥梁
显然德米安也察觉到了辛克莱的这种改变,于是在回信中他写道:“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这是一种糅合了神性和魔性的神,而通过对这个神的进一步解读,又经历了数次于黑暗与光明世界中挣扎的辛克莱最终意识到了恶与善,黑暗与光明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两者“其实是一回事”,他终于懂了当年德米安的那句“我们除了走上帝之道,同时还得走魔鬼之道,我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对。或者,人可以创造出一个将魔鬼包容在内的上帝。”
小说的最后,战争爆发两个人先后奔赴战场,在那个命运牵引的夜晚,受伤的辛克莱感受到了强烈的召唤,于是他看到了德米安,这位引路人对他说:“你得倾听自己的内心深处,到时你就会发现,我就在你的心里。”第二天一早,德米安消失了,留下辛克莱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模样变成了德米安,潜意识与意识合二为一,辛克莱找到了最完整的自我。
与自己的世界和解
同样是生在一个传统的代表“光明”的家庭,同样是遇到了那个与自己截然不同却时刻吸引着自己的引路人,同样是在黑暗与光明中摇摆不定,为什么一个走向了救赎,而另一个则彻底走向毁灭?
黑塞评价德米安“并非一个实体,事实上,德米安就是辛克莱自己,是他内心最深处的自我,也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英雄原型
海尔涅又何尝不是汉斯内心最深处的自我,但汉斯与辛克莱的不同之处是最终他也没能承认,没能承认自己有恶的部分,没能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身处绝对的光明而注定无法摆脱自身的黑暗,所以显得格格不入。
黑塞在弟弟自杀后愤而写道“对我们严格苛求的从不是父母,而是原则。那是基督教新教的原则,认为人的禀性是恶的,必须先消灭意志”,于是被成功消灭“恶”的汉斯走向了死亡,并成为黑塞作品中唯一没有走出青春期就结束了生命的主人公,而重新唤醒“恶”的辛克莱则得到了救赎。
在接受心理分析治疗的日子里,黑塞与自己的治疗师荣格成为了朋友,他本人也开始阅读弗洛伊德、荣格的著述,并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促成了《德米安》这部小说的诞生,如果说在创作《在轮下》时黑塞还停留在无意识投射的阶段,那么《德米安》的创作就是黑塞有意识地通过小说创作来找寻属于自己人生的答案。
从《在轮下》到《德米安》,从汉斯到辛克莱,从死亡到新生,作家黑塞也终于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找到了答案——**黑暗是你,光明是你,神性是你,人性是你,自卑是你,傲慢是你,勇敢是你,怯懦是你,善是你,恶亦是你,就像阴影与光同生,面对越强盛的光,背后的阴影就拉的越长,这世间的很多事并非0与1的关系,而是1和-1,一体两面,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伴而生。**
**“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荣格)与汉斯相比,辛克莱多了更多社会支持,有志同道合的友人,有仰慕尊敬的异性,有提供心灵向导的长辈,外界的关系加速了个体的成长,而内在世界的完整又更好地维护了与外界的关系,就像小说最后完成自我整合的辛克莱与兄弟一起加入战争,并在战火的洗礼中加深了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变成了一个更成熟的个体;作家黑塞也在与小说中主人公一同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与救赎,《德米安》也作为从初期转型到中期的第一部作品为作家今后小说主人公“以爱自己,拥爱世界”**提供了最初的模板。
——end——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