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是印度的圣人,在中国为何成“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是印度的圣人,在中国为何成“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这位来自古印度的圣人,为何在中国被尊称为“如来佛祖”?在中印两国,人们对这位佛教创始人的认知有何不同?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深层含义。
说到如来佛祖,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就是《西游记》里,连神通广大的孙大圣都逃不出的五指山,其次是武侠小说里神乎其神的如来神掌了,最后才是寺庙里那个被人跪拜的金色塑像。
在中国大众的印象里,尤以年轻人为主,如来佛祖代表的是佛教的最高战力,是强大和无敌的象征,这当然是受文艺作品影响而产生的印象。
其实回到佛教本身上,如来佛代表的都从来不是强大和无敌这种与打打杀杀挂钩的属性,他代表的是佛家中达到悟道超脱境界的圣人,是脱离了世间疾苦与六界轮回的“得道者”。
他的形象变化,以及在中印两国人眼中的差异,其实是脱离不开国情与文化的影响的。
中国人眼中的如来佛祖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已久,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都影响至深。
而如来佛祖作为佛教的最高代表人物,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自然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只不过由于本土文化及近现代各类佛教文学影视剧作品的影响,中国人眼中的如来佛放在全世界来看,可能都是独一份的。
这种独特,主要就是受到四大名著里的《西游记》的影响。
在《西游记》原著的描述中,如来佛祖表面上是一个慈悲为怀,而又神圣不可侵犯的大能,实际上却也会有很多凡俗之人才会有的谋略和算计,甚至还有为形势所迫的时候。
比如说,据说佛祖在雪顶山修行时,被一只孔雀给吞了下去,佛祖本可以从便门逃出,但不想污了金身,于是选择破腹而出。
逃出生天后的如来佛本想教训一下这只胆大包天的孔雀,结果却被诸佛拦住,理由是:伤孔雀如伤我母。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和婴儿出生时一样,是从这孔雀肚子里出来的,所以孔雀就相当于你的亲娘,那么你伤了这只孔雀就等于伤害自己的亲娘。
这一通道德绑架可难住了如来,但是没有办法,诸佛都这么说了,众口铄金,如来逼不得已也只好放了这只孔雀,而且还得认它作娘,封她为孔雀大明王菩萨。
而和孔雀同是凤凰所生的大鹏,也就成了如来的舅舅,直接攀上了亲戚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鹏在人界为非作歹,也没有神仙敢拿他怎么样的原因。
由此可见,西游记里的如来强虽强,但也只是个披着神性外皮的人而已,并不具备现实里佛教主张的那种四大皆空和超脱世俗凡尘。
当然,《西游记》其实只是一部带有作者强烈主观色彩的小说,书中的描写不过是一种文学表达,并不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但奈何它的优秀和经典实在是无可否认,几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都十分深远,因此后来的各类小说和影视作品都无法避免的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
人们也就自然而然的,将小说里描写的如来佛祖当做了真实的如来看待,由此也产生了不少对佛教的偏见、误解。
不过《西游记》中的佛祖之外,现实里很多作品也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了影响,比如大名鼎鼎的如来神掌,一招“佛法无边”的招式令无数人印象深刻,堪称天下无敌。
这也让如来佛祖和中国特有的武侠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衍生了不少经典电影、电视剧,成就了许多刻在中国人脑海里的“佛祖”名场面。
此外,一些鬼神类的作品中也经常体现出佛祖在降妖伏魔、驱鬼辟邪方面的作用,凡佛光普照之地,邪祟污秽皆无所遁形,必被超度进化。
而经由寺庙开光后的物品,更是成为了“辟邪神器”,很受大众的欢迎。
不少人到佛寺中烧香也会抱着转运、辟邪,祈求平安和发财的目的。虽然新时代不主张封建迷信,但也不影响大家烧香拜佛的热情,以至于节假日时出名一点的寺庙基本都是人满为患、一香难求。
佛教最为兴盛的西藏,更是成为了众多人梦想之中的圣地,吸引着无数“朝圣者”徒步前往跪拜瞻仰,哪怕前往西藏的路程充满了艰险和未知。
由此可见,佛祖这一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分量有多重,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人物,变得更加多样化、奇幻化,集神、人、侠、武为一体,强大无敌,完全是万能的存在。
但“如来佛主”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来自释迦牟尼的十大尊号之一。它可以被翻译为如实道来。这也正是释迦牟尼死前向信徒们呼吁的——“为真实而奋斗”。
印度人眼里的释迦牟尼
说完了佛祖在中国人眼里的形象,那就该横向对比一下印度人眼里的佛祖了。
在印度,如来佛祖的称呼应该是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圣人。
相比较中国人眼中神一般的如来佛祖,印度眼里的释迦牟尼就没有那么神化了。
释迦牟尼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大概就类似于儒家创始人孔子,人们普遍敬佩尊崇他,也将他视为一种骄傲,但是其形象依旧是更偏向于人的。
而且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佛教虽然发源于古印度,但在今天的印度,佛教已经几乎接近于消亡了,虔诚的佛教徒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信仰的都是印度教或锡克教、伊斯兰教之类的宗教。
据统计数据显示,如今的印度第一大教为印度教,印度全国约80%的人口都是印度教徒,而佛教徒仅占总人口的0.8%。
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让我们将时间回溯到公元1203年,在这一年,阿拉伯人摧毁了印度佛教最后的据点超戒寺,这一标志性的事件代表了佛教在印度的正式灭亡。
这一事件让很多人认为,是伊斯兰教的崛起摧毁了印度的佛教,但其实佛教在印度的衰败早已是一件注定的事情。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初衷和主张,与印度本身的国情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人应该很熟悉佛教的一句经典语录:众生平等。这个理论就是由释迦牟尼提出来的。
但是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的国家,历来都是将国民分为三六九等的。
而在历史上数次经历外族的侵犯和入主之后,外族人为了方便统治,更是将印度的种姓制度给贯彻到底,牢牢将普通人压在无法发声也无法反抗的底层。
(印度种姓制度等级划分)
因此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与种姓制度自然就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自然也就会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
在婆罗门教升级为印度教后,更是直接宣称佛教里的佛陀只是自己教派的三大主神毗湿奴的化身,这就相当于从根本上否决了释迦牟尼和佛教,将有独立教旨和主张的佛教变成了一个小众的教派。
所以说对于今天的印度人来说,释迦牟尼只是一个古代的名人,是一个可以被搬上荧幕的电影电视剧素材,可以在讨论到印度作为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时拿出来举例,增加一些民族自信。
有趣的是,之前一位印度高官公开发言称,他认为最伟大的印度人有两个,一个是圣雄甘地,另一个就是释迦牟尼。
但是因为释迦牟尼的真实出生地在今天的尼泊尔,此言立即引发了印度人和尼泊尔人,对释迦牟尼的国籍所属的争论,在网络上引起各国网友围观。
因此总结起来,释迦牟尼在印度人眼里是伟人,是文化骄傲,电影里也会进行一定的神化,但更多还是为了凸显自身文化自信,是作为一个名人来进行宣传的。
比起中国“万能”的如来佛祖而言,印度的释迦牟尼始终还是停留在“人”的范畴里。
释迦牟尼如何变成中国的如来?
历史上真实的释迦牟尼,本是当时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净饭王的太子,真名悉达多.乔达摩,属刹帝利种姓,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排行第二的贵族阶层,父母都都是王族之后,地位尊贵。
悉达多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受着最好的教育,还娶妻生子,生活可谓是美满至极。
但是生性善良敏感的悉达多却是一个喜欢四处游历、体察民情的人,他对一路所见的民间疾苦深有感触,时常烦恼于人之生老病死的愁苦之中。
加之当时的古印度战乱频繁,忧心于众生的悉达多无法安享贵族生活,于是到沙门出家为僧,开始刻苦修行。
在经历数年的坎坷休行后,他终于在毕钵罗树(也就是菩提树)下顿悟了“四谛”真理,成为了佛陀(译作觉悟者)。
顿悟之后,悉达多没有继续独自钻研,而是回到了他曾经的国家,向王公贵族们宣讲自己的理念,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同和追随,形成了最初的佛教团体。
随后他又主张着众生平等的观念,在平民之中进行宣讲,平等的接纳各阶层的追随。
佛教至此开始不断壮大起来,悉达多也因此被教徒们尊为圣人,称他为释迦牟尼。而这便是历史上真实的如来佛祖,佛教圣人释迦牟尼。
遍观其个人经历,大家就会发现他和中国古代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很相像的,都是有着大理想、大抱负、大格局的人,并且愿意耗费终生去实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佛教在印度衰败的同时却能在中国兴盛繁荣起来。这就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鸣和共通。
佛教传入中国且本土化之后,由于古代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影响,佛教所主张的众生平等和释迦牟尼最初的理念已经不太一样。
这种不分高低贵贱的平等,变成了有条件的“平等”,即是在原本阶级的基础上,让每个人获得所在阶级应有的对待。
通俗来说,也就是你是什么身份,得到的就是什么待遇,这就是平等,要是想获得跨阶级的待遇,那就是僭越。
因此作为佛教的开山鼻祖,释迦牟尼的地位自然被抬得越来越高,尤其在结合了中国本土由来已久的鬼神观念后,更是逐渐变成了超脱于凡俗之外的“神”一般的存在,成为了如来佛祖,一个法力无边、无可匹敌的至高权威。
这和真实的释迦牟尼相比,人性的一面被大大弱化,神性的一面却大大增加了,几乎可以说是另一个人了。
再之后,随着佛教类的艺术作品的繁盛,佛祖的形象也是不断地被进行着“二创”,各类小说、画像、雕塑、摆件层出不穷,而且受欢迎程度也不是一般化,堪比当下的明星周边。
到了封建末期,佛教渐渐的衰落,佛祖的形象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负面影响,一些私人的主观的臆想也会被当成事实掺杂进去,时间久了,人们也就分不清真与假了。
结语
其实任何广为流传的文化,都是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可取之处的。只不过万事万物在时间长河里浸泡久了,都会受到侵蚀,逐渐磨损,逐渐变形。
释迦牟尼的形象变迁正如他的塑像一般,从最早的泥塑石雕,变成后来的镀金大佛,从平等的站在人群中,到高高在上俯视芸芸众生,这种变化不得不让人感慨。
参考资料
王加浩.佛教的最高神 释迦牟尼[J].风景名胜, 1995(3)
郑媚莲.释迦牟尼成佛的传说[J].农家女, 2014(1):1.
章立.如来佛形象和《西游记》主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