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从课程到评价的全方位改革
中国学校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从课程到评价的全方位改革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国各地学校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新模式,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拓展学习空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展现中国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
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小学:打造全方位科学教育体系
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小学依托社团建设、项目支撑、空间拓展、评价改革等举措,在教育“双减”中努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三级社团,让科学与学生相“遇”
学校在充分用好本校师资的基础上,与盐城市科技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湿地博物馆等单位共建科学类社团群“小水滴科探营”。校级社团活动、年级社团活动设计“玩转科学”自选课程单,内含100余项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班级社团是学校为低年级学生开设的科学体验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体验活动中。
项目支撑,让科学与生活相“融”
学校打造了从课堂到课外全域的科学教育链条,因地制宜探索“1+N”的科普实践样态。“1”指普及型的“流动科技馆”项目,定期展出,供学生自主探究,寓教于乐;“N”指丰富多样的校园科普项目。在校园科创节上,师生共同策划“神奇的摩擦力”“空气大炮”“玩转气球”等室外大型科学实验秀,给学生带来了惊奇与震撼。
校园科创节开幕(左),科学素养展示(右)
学校还邀请来自各行各业、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100多名家长走进校园,参与社团活动,开设家长课堂,与学生分享“我们的牙齿”“食物与营养”“交通安全中的科学”等有趣、有用的科学知识。
重构空间,让科学与社会相“通”
学校与盐城市科技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湿地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学校设计6个年级12条科普研学之路,带领学生走进黄海滩涂、自然保护区、环保科创城、东风悦达集团、射阳盐场等实践基地,开展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近三年来,有4000余名学生参与了研学活动。
科普研学
评价改革,让科学与成长相“适”
学校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核心素养维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综合性评价,采用“闪亮”“明亮”“晶亮”三阶递进的方式,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陕西省西安市: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稳步发展
西安市秉持科学教育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重、资源建设与教学改革协同发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并举的理念,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部室及场所建设、强化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全力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稳步发展。
校企共育,构建科学教育新模式
西安市经开第三中学将企业优质资源融入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以科学教育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本教材为蓝本,以科学课堂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途径,以科学教师为引导的科学教育新模式。
科技兴校,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建设了高标准的科技实验楼和占地800余平方米的青少年科学院。科学院下设STEM、人工智能等六个学生研究中心,无人机、3D打印等近10门科技选修课及专业化社团供学生学习。
科学育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题”
浐灞第四小学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结合“双减”做加法,走出了一条多学科融合,形式内容丰富,家校社广泛参与的“一轻三纵四横”特色科学育人之路。
综合育人,让科学教育落地生根
鄠邑区新区小学注重“人才早期培养”,做到全学科融合、全学段贯通。在要素保障方面,建设了科学教室和信息技术教室,设立了“科技专家+学校科学教师”双师制教师团队,邀请鄠邑籍科学家雒建斌院士不定期给学生讲科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科教育人才,以创新筑未来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持续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仅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科学教育高校专家指导团队,对学校科学教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指导,形成了以科学类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学生发展、教师培养为双翼,以学生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教师师资建设和专业引领为四驱的“124”科学教育建设模式。
学生在科学农场上课
学校建立了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开展每周一次60分钟的全校“走班”学习活动。学校以校内科学类师资为主,每年选择10名左右科学类专业教师,因地制宜构建学校科学类课程与资源体系,加强综合课程开发,打造品牌校本课程。开展了科学小院士、荒野科学、机器人基础创客、人工智能机器人、文化手工创客、计算机编程与思维训练班等12个种类,高达29个班次的科学类课后服务课程内容。
荒野科学课程
学校广泛利用校外优质资源,与具有科学教育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等)建立常态合作,深入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学校充分拓展校内科学活动资源,建成了安徽省中小学唯一校内大型自办、自管的科技馆,馆舍面积达670平方米,已于2016年6月面向校内外师生和相关需要参观群体开放。
车辆模型(遥控)课程
这些案例展示了中国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学习空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学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