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的过去与今天
外白渡桥的过去与今天
在上海外滩的最西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矗立着一座见证上海百年沧桑的地标性建筑——外白渡桥。这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不仅是连接苏州河南北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承载着上海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厚重历史记忆。
在外滩的最西端,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口,有一座全钢结构的桥,叫外白渡桥。这是一座很特殊的桥,它横跨苏州河,连接北边的北苏州路、中山东一路和南边的南苏州路、大名路,是苏州河南北两岸的交通要道,也是上海最早的地标性建筑。现代诗人冯乃超曾写有《外白渡桥》一诗,诗中写道:
钢铁的骨骼
构成现代的体躯
钢铁的精神
提供我们的武器
……
外白渡桥就这样在滔滔黄浦江畔,冷冰冰的见证着上海的过去与今天。
外白渡桥在茅盾的《子夜》和电视剧《上海滩》等许多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里均有它的身影。今天,面对着繁荣的陆家嘴和外滩、苏州河南北两岸,外白渡桥像龙项上金灿灿的项圈,华光异彩,熠熠生辉。
外白渡桥始建于1856年,为英国商人威尔斯等人合资修建,是一座木桥,名为“威尔斯桥”(也叫韦尔斯桥)。那时桥长137米多,宽只有7米多。为方便船只通过,中间设有活动桥面,船来时可以将桥面吊起来。那时从桥上通过是要收费的。由于收费,市民很不满,最终被当时政府拆除。
1876年,当时的清政府又在原木桥附近修浮桥一座。因靠近外滩公园,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华人与犬,不得入内”的黄浦公园,所以浮桥叫“花园桥”。“花园桥”是不收费的,人们可以不花一分钱白白的从外滩公园旁边的桥上摆渡通过,所以人们将此桥叫做“外白渡桥”,既摆渡又白渡。说不清是民间口误还是什么原因,人们很喜欢这个名字,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现在的外白渡桥已不是浮桥木桥,而是一座全钢结构铆接的钢桥。
现在的外白渡桥为1907年所建(比黄河上的兰州大铁桥中山桥早一年。中山桥不能通汽车。),那时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的桥梁,也是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建成以后,桥上可以通行电车。桥长104.24米,宽18.3米,设计速度40千米/小时。
现在我们看到的外白渡桥是2008年百年大修后的外白渡桥。桥面总长度 106.7米,车行道宽度 11.2米,两侧均有人行道,人行道宽为3.6米,桥身能载重20吨。
从外观上看,桥面下部基本与河面平行。桥面下部是木桩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以桥墩为界,分成两节,两个不等高桁架结构的桥构成一座整桥。两边横梁均为钢梁,横梁上的桁架为不等高的桁架,两头低,中间高,桁架顶上分别用弧形钢梁牵住,两侧的桁架和顶上的横梁及桁架间的牵拉钢梁之间,均用铆钉衔接,这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
站在外白渡桥上,向南看是外滩公园和由西向东的外滩及万国建筑群,更有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向北看有建于1934年的欧式建筑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还有创办于1846年的国内首家西商饭店、久负盛名的浦江饭店,
更有高耸入云的金山大厦,还有宽敞的广场。桥的周边可以说是既有百年上海的沉淀,又有现代上海的繁华,花团锦簇,绚丽迷人。向东看,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带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升腾般的裸现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充满自豪。每到夜晚,桥上桥下的灯饰与外滩和苏河两岸及浦江对岸的华灯融为一体,美不可言。
外白渡桥,像一位历史的老人,满载着历史,带着倔强与坚忍,跨在上海这个两江交汇的市中心,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它看着百年魔怪耀武扬威,残弱国人坚贞不屈。在日寇的铁蹄下,它承载着从苏州河北向苏州河南逃难的难民从身上走过,亲眼目睹了难民们嚎哭连天,哀声遍野。在人民解放军入沪时,它带着欣喜亲历了上海人民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欢呼着“解放了,天亮了”的场面。在民族复兴的今天,它笑看着勤劳勇敢的人们意气风发,创造奇迹与辉煌。
外白渡桥真的是一位饱经沧桑而又老当益壮的历史老人!来上海观光的人们,到了上海请不要忘了在这位历史老人身边留个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