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原来是这些需求未满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原来是这些需求未满足!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8794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对手机过度依赖、沉迷,甚至成瘾,这已成为无数家庭教育的一大烦恼。那么,孩子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手机管理呢?

青少年心理需求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身心快速成熟,生理上成熟也促进心理需要发展;自主、平等、尊重、归属等需要空前高涨。青春期发展任务是:结交同伴、脱离父母、独立自主、追求个性。

转变观念,接纳数字世界

很多家长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恨不得将它彻底从孩子的生活中剔除。但让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手机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其实,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既可以成为学习的利器,也可能沦为时间的杀手。全盘否定手机,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沉溺其中。

与其对手机妖魔化,不如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数字世界。跟孩子一起探索手机的奥秘,体验游戏的乐趣,看看网络上有哪些有意思的知识和信息。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引导,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听取我们的建议。

陪伴互动,给予关注

在很多孩子眼里,手机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获得认同和存在感的重要途径。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获得来自同伴的点赞和关注。而在现实生活中,忙碌的父母却很难给予他们同等的重视和陪伴。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认知:"反正父母也不关心我,不如泡在网络里,至少还有人愿意搭理我。"手机瘾的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的隔阂和疏离。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主动走近孩子的内心。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与孩子面对面互动,哪怕只是短短的十几分钟,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和陪伴。当孩子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对手机的依赖自然就会减少。

重视需求、及时鼓励

心理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如果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发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他在后面的发展阶段,就会出现问题。

如婴儿时期没有得到好的照顾,比如哭闹时,不舒服时,对他的回应不够,照顾不够,长大后他的安全感就不够,探索未知的意愿就不够,对他人的要求就会多。如果儿童青少年的正当的心理需求在家庭和学校都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通过玩手机、游戏、上网等方式来解决。在现实中得到的满足越高,使用手机、游戏的时间、频率越少。反之,就会去虚拟世界中追求。

家长要多赞美和鼓励孩子。父母要做孩子的好队员,经常给他加油,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这会让孩子内心充满自信和快乐。

引导兴趣,拓展视野

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是沉迷手机的孩子,现实生活往往越是单调乏味。他们在学校无所事事,假期一成不变,看不到生命的色彩和可能性,自然就会将所有的精力投注到网络世界中。

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发掘真正的兴趣所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带孩子外出旅行,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观世界,哪来世界观?多带孩子去现实世界开眼界。还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培养责任意识和独立能力。

当孩子的生活被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填满,他们就不会轻易被手机"绑架"。因为现实生活太精彩,值得去用心体验和创造。

把控制权还给孩子

孩子从早到晚都在学习、写作业,周末也被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培训班,就是去培训班的路上。很少有玩耍的时间,甚至也找不到玩伴,不停地刷题考试,各种排名,喘不过气来。他们要喘息、要玩耍,手机是最方便快捷成本最低的,而且在游戏里,他是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决定自己的身份角色,只要你练级练得厉害,装备买得强,组的战队厉害,你始终是有办法去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很成功的感觉。这种掌控感对孩子有着无以伦比的诱惑力。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都得承认电子游戏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管是出于减压、社交还是宣泄情绪等需求,他们最终都是要玩的。我们把该给到的给到,该做好的做好就行了,千万别去干涉孩子打游戏。

我们越是反对,就越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越能加深他们打游戏的欲望。把孩子的事情交给他们自己,自由的孩子才最自觉,有句话说得好,孩子自由才自律,大人自律才自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