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知青岁月:上海知青李成林和延边父老乡亲的不了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知青岁月:上海知青李成林和延边父老乡亲的不了情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N2FTCE0553DAU3.html

1969年冬季,寒冬的风如冰刀般割着大地,一列火车喘着粗气,缓缓驶出上海车站。车厢里,弥漫着离别的愁绪与对未知的憧憬,16岁的李成林就坐在这趟列车上,他和一群上海知青,正奔赴那遥远而陌生的吉林延边。

李成林中等身材,身形略显单薄,却有着一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他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这次响应号召奔赴延边,他心中满是激动与期待,行囊简单,却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列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从熟悉的上海弄堂逐渐变成了广袤的田野与连绵的山峦。经过漫长的旅程,终于抵达了延边的一个朝鲜族小村落。一下车,扑面而来的是东北独有的寒冷与那带着松木香气的空气。眼前的村落被厚厚的积雪温柔包裹,低矮的土坯房错落有致,木栅栏歪歪斜斜地围着院子,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给这寒冷的冬日添了几分温暖。

迎接他们的是热情淳朴的朝鲜族老乡。老乡们穿着厚实的棉衣,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帮忙搬运行李,嘴里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语:“孩子们,欢迎来到咱这儿!” 知青们被安排到老乡家里暂时借住,李成林被分到了金阿泽西(大叔)家。金大叔是朝鲜族,个子不高,身子骨却很健壮,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

当晚,金大叔一家为李成林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炕桌上摆满了各种朝鲜族美食,最显眼的当属那一大盘辣白菜,红亮的色泽,酸辣的气息瞬间勾起了李成林的食欲。还有打糕,软糯香甜,蘸上黄豆粉,入口即化。金大叔笑着给李成林夹菜,教他用朝鲜族的礼仪用餐,李成林虽有些拘谨,但心中满是感动。

第二天,知青们便正式开始了在延边的生活。天还未亮,村子里的公鸡就开始打鸣,李成林和其他知青们在队长的带领下,扛着镐头走向田地。东北的冬天,土地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每挥动一次镐头,都震得手臂发麻。李成林的双手很快就磨出了血泡,又疼又痒,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看着身边的知青们和老乡们都在努力劳作,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劳作之余,李成林也渐渐融入了这个朝鲜族村落,感受到了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村子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伽倻琴的声音清脆悦耳,长鼓舞的节奏明快有力,男女老少都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空地上翩翩起舞。李成林一开始有些害羞,只是在一旁观看,但在老乡们的热情邀请下,他也鼓起勇气加入了舞蹈的队伍。跟着大家的步伐,他笨拙地扭动着身体,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脸上却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在与老乡们的相处中,李成林还学会了许多朝鲜族的传统技艺,学会了说朝鲜语。金大叔教他制作泡菜,从挑选白菜开始,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要把白菜一片片剥好,用盐水腌制,再加入辣椒、大蒜、姜等各种调料,搅拌均匀后放入特制的缸中发酵。在这个过程中,李成林感受到了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除了文化和美食,延边的自然风光也让李成林陶醉。春天,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盛开,仿佛一片粉色的海洋,李成林和知青们会在劳作之余,跑到山上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夏天,清澈的溪流在山间流淌,他们会在劳作后去溪边洗澡,清凉的溪水洗去了一天的疲惫。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李成林和大家一起收割庄稼,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心中满是成就感。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知青们初来乍到,对延边的气候和生活习惯还不太适应,生病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李成林因为着凉发起了高烧,整个人昏昏沉沉。金大叔一家心急如焚,金妈大迈(大婶)赶忙熬了姜汤,金大叔则冒着风雪去村里找赤脚医生。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李成林的病情逐渐好转。这件事让李成林深刻体会到了老乡们的善良和热情,也让他更加珍惜在这里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们与老乡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知青们把从上海带来的一些新思想、新文化分享给老乡们,而老乡们则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传统技艺传授给知青们。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了温暖而美好的火花。

在延边插队落户的日子里,李成林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知青朋友。他们一起劳动,一起聊天,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其中,有一个叫崔英子的朝鲜族姑娘,和李李成林特别谈得来。崔英子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在劳动中总是充满干劲。她和李成林经常一起说笑,帮着李成林干农活,教他学说朝鲜语,还经常给他送好吃的。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崔英子的的关爱和帮助令李成林倍感温暖和感动。

可是,乡愁总是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月圆之夜,李成林常常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明月,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大上海。他想起了家中的父母,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心中满是牵挂。有时候,他会拿出父母寄来的家书,反复阅读,那些熟悉的字迹,仿佛带着父母的温度,让他的眼眶渐渐湿润。

时光匆匆,几年的知青岁月转瞬即逝。1979年夏天,当返城的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知青们既为即将回到家乡而兴奋,又为即将离开这片生活了多年的土地而不舍。李成林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舍不得这里的老乡,舍不得和他一起奋斗过的知青朋友们,更舍不得这片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土地,还有自己心爱的崔英子姑娘。

离别的那天,村子里的老乡们早早地来到知青们的住处,为他们送行。他们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特产,有泡菜、打糕、米肠等,塞到知青们的手中。金大叔紧紧握着李成林的手,眼中满是不舍:“孩子,以后有空一定要回来看看!” 李成林强忍着泪水,用力地点点头:“阿泽西(大叔),我一定会回来的!”

离开村子时,坐在牛车上的李成林心里五味杂陈,看着泪眼婆娑的崔英子,看着渐渐远去的村落和乡亲们,心中的那份眷恋和不舍愈发浓烈。他知道,这段延边知青岁月,将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将永远镌刻在他的记忆里。

回到上海后,李成林很快就投身到了新的生活中。他凭借着在延边锻炼出的坚韧和毅力,在工作中努力拼搏。他在上海自行车厂,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后来还考上了电大。在工作之余,他也没有忘记演变的父老乡亲,经常给金大叔和乡亲们寄一些上海的特产,也给金大叔寄过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成林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延边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2024年,在那个阳光明媚的秋天,李成林终于踏上了重返延边第二故乡的旅程,延边承载着他的青春与梦想,也有他放不下的思念和牵挂。回忆里满是忧伤,乡愁催人泪下。

再次回到那个熟悉的村落,眼前的景象让他既熟悉又陌生。村子里的变化很大,土坯茅草房大多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里还通了水泥路,路上不时有汽车驶过。但那村口的老杨树还在,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老乡们看到李成林回来,都热情地围了上来。虽然多年未见,但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金大叔已经年逾古稀,身体不如从前硬朗,但精神依旧矍铄。看到李成林,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孩子,你可算回来了!” 李成林紧紧地抱住金大叔,心中的感动无法言表。当看到两鬓斑白、容颜苍老的崔英子时,李成林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哽咽着喊了一声英子,再也说不出话来。崔英子也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去年秋天重返第二故乡的旅程中,李成林和老乡们一起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一起品尝久违的朝鲜族美食。他还去了曾经劳作过的田地,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自己和知青朋友们在这里挥洒汗水的身影。

这次第二故乡之行,让李成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延边这片土地的魅力和难以割舍的乡情。他知道,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延边的知青岁月都将永远是他生命中最璀璨的篇章,而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父老乡亲,将永远是他心中最温暖的牵挂和思念。他与延边父老心情的感情,就像黄浦江水一样滔滔不绝,直到永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知青岁月:上海知青李成林和延边父老乡亲的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