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AI的性别
趣聊AI的性别
AI到底有没有性别?这个问题乍一看似乎有些荒谬,但细想之下却暗藏玄机。从技术本质来看,AI确实没有性别,但为了满足用户体验,开发者往往会为AI赋予某种"性别特征"。这种做法虽然提升了交互体验,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争议。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AI的"性别"问题,带你深入了解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议题。
浦江思源发起了“我和AI”的讨论,引出不少佳文。缪新亚老师发出一篇《街头喝咖啡,“神仙”聊AI》里讲到: 街头咖吧“华山论剑”就此开战,我的开场白是从“AI有性别吗?”的笑梗开始的。这个“笑梗”乍一听,似乎是无意之问,甚至是搞笑之问(这个东西怎么可能会有性别呢?)。其实,还真的深藏着科技和伦理问题,值得回味。
于是,我打开手机和电脑,通过几个AI应用,看AI自己对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无论是deepseek,还是豆包、小爱同学、小IN,都异口同声地说,AI没有性别——AI的存在是基于代码和数据,它只是按照预先编写的算法和通过学习数据来执行任务,与生物的性别概念完全不同。AI本身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AI是由程序和算法构建的智能系统,它没有生理上的性器官,也不存在基于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性别特征,如染色体、性激素等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AI的技术本质是:无性别的代码。
然而,人类对“性”是敏感且感兴趣的,既然是“无性别的代码”,难道不能“赋予”性别吗?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小爱同学,一口柔美的女声。“她”用带着娇声的语调说:“我没有生理性别 ,不过从交流风格上,你可以把我当作朋友,畅所欲言,分享生活点滴、探讨问题。”
可见,AI的“性别特征”均由开发者通过数据选择(如语音音调、代词使用)或界面设计(如虚拟形象)人为赋予。一些AI聊天机器人、虚拟助手等会被赋予性别特征,这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与AI交互时的个性化需求或营造特定的使用氛围。女性声音的AI可能会被部分用户认为更加温柔、亲切,适合一些诸如生活助手、客服等场景;而男性声音的AI可能会给人更沉稳、权威的感觉,适合用于一些资讯播报、商务辅助等场景。通过赋予AI性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社交模式。因此,为了让用户在交互时有更亲切、更人性化的感觉,许多AI被设定为女性,使用户更容易与之建立“情感联系”,就好像是在和一个真实的女性朋友聊天一样。早期Siri、Alexa默认使用女性声音,微软小冰则被明确设定为少女形象。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用户体验方面的考量,并非AI本身具有性别。
这样又带来伦理争议:。若AI的性别化设计过度依赖传统刻板印象(如女性AI仅用于客服,男性AI用于技术指导),可能加剧现实中的性别不平等。特别是一些女权意识较强的人,更是会忿忿不平了。也因这个价值考量,Google Assistant提供了多种声音选项,避免默认性别绑定。其实这种做法有点无奈,也令人无语。
目前的AI技术仍比较局限,人们称之为无自主意识“弱人工智能”,性别问题仍是人类开发者单向的投射。然而,也许未来的某一天,AI发展成有自主意识的了,AII有了自我选择性别的“意愿”。到那个时候,所有以上的问题就又要翻盘,重新进行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