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季羡林:一个铁皮暖瓶的学术人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季羡林:一个铁皮暖瓶的学术人生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3972621_552280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人。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到享誉世界的学术泰斗,季羡林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成就。本文将通过"童年"、"青年"、"中年"和"晚年"四个阶段,为您展现这位大师的传奇人生。

童年

季羡林生于1911年,他所处的村庄是山东省清平县最穷的官庄,其家庭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从小胃就不好,但天资聪颖。为减轻家庭负担,六岁起就被寄养在城里叔父家。

在济南读中学时,学校靠近大明湖。夏天湖中的芦苇丛中有很多蛤蟆和虾,季羡林就用一根针、一条绳和一枝苇子自制钓竿似的工具钓蛤蟆、捕虾,他并不伤害这些动物,只是享受戏耍的过程。

高中三年,他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蝉联学校学霸之位。19岁时,数学仅考了四分的季羡林凭借出色的国文成绩,被清华破格录取进入德语系。

青年

大学时期的季羡林喜欢写日记,会用幽默文字记录校园生活。他的日记后来要公开出版,他要求出版社不删去那些“毁形象”的话,因为他想表明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更享受自由生活。

24岁时,季羡林获得德国留学机会。初到哥廷根大学时,他对研究方向感到迷茫,但因向往探索佛教文化,而中国人对相关的梵文理解又非常缺乏,于是他决定主修印度学,还选修了梵文、巴利文、南斯拉夫文及最难的吐火罗文等。

在德国期间,季羡林认识了房东的女儿伊姆加德,她对季羡林渐生爱慕之情。伊姆加德在生活上对他格外照顾,在她生日时,季羡林也会抽空陪伴。

有一次喝咖啡时,伊姆加德问他们晚年能否还在此地一起喝咖啡,季羡林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因为他在国内有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彭德华,她是季家长辈在其18岁时选定的,虽年长四岁且文化程度只有小学,但为人和气、温柔,对待长辈恭敬,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季羡林留学的十余年间,彭德华靠自己养育儿女并照顾一大家人。最终,季羡林为了不辜负妻子,选择回国团聚并报效祖国。

他形容自己去德国是为了镀“24K 金”,表明在德国的学习货真价实,在社会上声誉卓著,是“抢手货”。

中年

1946年,季羡林辗转回到祖国,被北京大学聘为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兼正教授。不久后,他与北京大学将梵文研究正式引入中国,北京大学至今仍是中国唯一教授梵文的大学。

1956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40多岁便登上中国学术地位的顶峰。

有一年北大新学期开学,一名新生带着很多行李在“未名湖”畔发呆,时任副校长的季羡林路过,新生以为他是校工,便请他帮忙看行李,季羡林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回来,感谢了“老师傅”并取走行李。第二天新生开学典礼上,看到季羡林上台讲话才发现他是副校长。

季羡林在莫斯科餐厅享受了一杯啤酒和一份冰淇淋。好友任继愈担心他吃坏肚子,打电话劝诫。他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晚年

季羡林社会兼职和学术头衔众多,会议和访客应接不暇。他笑称自己成了中药方里的“甘草”,因为古人称甘草能调和百药,而他在各种庆典或纪念活动中不可或缺。他还曾在文章中提到,某大学一位名人在门上写“某某死了”,但来访者仍闯进门来“向遗体告别”。

2001年,90岁高龄的季羡林不幸同时患上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癌症引发的剧痛严重影响其生活。但他保持乐观心态,严格遵从医嘱。尽管大部分时间饮食清淡,但他每个月必吃一次最爱的北京烤鸭。

2007年9月,离家三年多的季羡林回到北大寓所,家里养的波斯猫一眼认出他,跃入他怀中,季羡林感动地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

病中,他依然坚持工作,利用早餐到午餐间的三个小时,让秘书读报以了解外面世界;午休三个小时后,会见来访朋友,生活过得愉快又充实。

季羡林认为自己是个杂家,杂中还有重点。最爱听陈寅恪先生的课,形容陈先生上课时先在黑板上抄写满满的资料再讲解分析,能在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崭新见解,令人有石破天惊之感,听其讲课是最高最纯的享受。他还说陈先生的论文风格如剥春笋,愈剥愈细。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成就,他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和面对生活困境的坚韧态度令人钦佩。他把自己比作一个铁皮暖瓶,外表冰冷,内心很热。还说自己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学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