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社会对养老院的“监狱化想象”?
如何改变社会对养老院的“监狱化想象”?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然而,在中国县域公办养老院却普遍存在资源闲置、入住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更深层次的是人们对养老院的"监狱化想象"。本文基于对多个省份县区的调查,揭示了养老院管理中存在的过度管控、服务不足等问题,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
受老龄化以及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我国养老市场资源匹配极度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子女进城务工,高龄老人照料难”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家普遍对低成本、能放心的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县域公办养老院的入住率低、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调查显示,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入住率在30%-40%之间,绝大多数不超过50%。社会老人和特困供养人员普遍存有“不到万不得已,不进养老院”的认识,老人不愿进养老院,一方面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大众对养老院有着“监狱化”的想象,认为“进了养老院,就失去了自由”。
养老院过度管理的问题
基于对全国多地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县域公办养老院的管理和服务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一般来说,养老机构为预防老人意外走失、伤亡等事件,普遍倾向于封闭式管理。在2020年之前,公办养老院还允许院民有限的外出活动,例如每周外出1-2次购物、理发、会见亲友等。疫情爆发之后,养老院为了保护老人群体,率先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模式。
但在新冠病毒被调整为乙类乙管,各单位各小区封闭管理模式解除之后,绝大多数养老院依然采取封闭管理模式,此举名义上是为了预防老人感染病毒,实际上是养老院为了防控意外风险、降低管理成本。
在这些规定之下,老年人的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院区之中,有的养老院空间狭小、压抑,缺乏锻炼身体、自由活动的场所,人们在公共空间内的一举一动皆被注视着,难怪会说“进了养老院,就像鸟被关进了笼子,没有一点自由。”
老人并排坐在轮椅上,望向窗外的世界(图片来源:网络)
而公办养老院管理总体停留在自上而下的管控阶段,“家长作风”明显。院方将老人客体化,设定具体的作息时间、按照惯例提供衣服被褥和食品、严管大门进出,将老人的诉求视为无理取闹或徒增负担。老人在诉求未得到回应的情形下,只好向来访的领导、参观人员打报告、塞纸条,或者向市民热线、信访部门投诉。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中,也有不少是打招呼安排过来工作的,这导致工作队伍不好管理、专业技巧难以提升。有的工作人员不尊重老人,只重视“事”不重视“人”。例如,有的护工认为“我只需要把分内事务做好,没必要和老人说说笑笑”。多数护理人员是附近农村家庭妇女,他们根据生活经验照顾老人,缺乏必要的护理技巧。还有管理人员对老人缺乏基本的尊重,例如,某镇养老院有多位院民反映,自己被门卫辱骂、殴打,但门卫是镇领导安排来工作的,很难被替换掉。
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数养老院将自身职责定位为保证老年人生命体的延续,不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社交、精神文化诉求。在这一供养模式下,老年人进养老院等于进入“坐吃等死”的状态,院区氛围死气沉沉,老人们眼神要么呆滞无神,要么极度渴望被关注。
乡镇公办养老院的资金来源是县财政拨付和乡镇财政配套,县财政拨付经费主要有五保供养人员的供养金、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五保户的丧葬费,乡镇配套经费主要是养老院运转经费,有的省份将乡镇财政配套资金设定为按照老人数量,一位老人一年支付1000元的运转经费。
此外,乡镇养老院还有“院产”,即菜地和猪圈。种菜养猪是绝大多数养老院维持运转、改善工作人员福利的重要方式。有的养老院只有几亩地、几头猪,有的养老院有几百亩地、上百头猪。测算下来,政府提供的转移支付资金足够院方日常运转,院方经济创收部分则可用于改善院民生活或提升工作人员福利。但问题在于,有的乡镇不但不拨付院方运转经费,反而截留县财政拨付给养老院的养老金,有的养老院还会用特困老人护理费给工作人员缴纳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