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二月闹”,你们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宝宝“二月闹”,你们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在新手妈妈的育儿旅程中,“二月闹” 绝对是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当宝宝步入第二个月,仿佛开启了一场未知的 “哭闹挑战”,令无数妈妈心力交瘁。
为什么会发生“二月闹”呢?
从生理角度来看,婴儿在两个月大时可能会经历一些正常的生理需求,如饥饿、尿布湿了、过热或过冷等。这些需求如果未能及时满足,可能会导致婴儿哭闹。此外,婴儿在这个阶段可能会经历一些轻微的不适或疼痛,例如胀气或肠绞痛,这些也可能引发哭闹。
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婴儿的情绪。例如,春节期间,家庭作息时间可能会被打乱,导致婴儿感到不安。此外,婴儿对声音和情绪的敏感性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中的负面情绪产生反应。
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视。婴儿在两个月大时开始发展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或缺乏耐心,也可能加剧婴儿的哭闹。研究表明,母亲的焦虑和压力可能通过影响婴儿的情绪反应来增加婴儿的哭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二月闹”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父母需要耐心和细心地观察和应对,以帮助婴儿度过这个阶段。
科学护理,助宝宝平稳度过“二月闹”
1.喂奶姿势要正确
喂奶姿势对宝宝的消化至关重要。母乳喂养时,一定要让宝宝含住整个乳晕和乳头,这样能有效避免宝宝吸入过多空气。若宝宝只含住乳头,空气就容易随着吸吮进入宝宝的肠胃,从而引发胀气。
而奶粉喂养时,要确保奶瓶有适当的倾斜度,同时奶嘴里要始终充满奶液,不给空气留一丝进入的机会。想象一下,宝宝就像一个小天使,正安静地享受着美食,如果空气混入其中,那这份美好就会被打破,宝宝的小肚子就会因为胀气而不舒服。
另外,宝妈们的饮食也会通过母乳影响宝宝。为了宝宝的健康,宝妈们应尽量保持饮食清淡,少吃那些容易导致胀气的食物,比如豆类、红薯、玉米等。这些食物在宝妈体内消化后,可能会改变母乳的成分,进而让宝宝在吃奶后出现胀气的情况。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高糖食物,因为糖分在宝宝肠胃内过度发酵,也会引发肠胀气。
2.缓解胀气要科学
当宝宝出现胀气时,热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包裹上一层柔软的毛巾,放在宝宝的腹部。温暖的感觉能促进宝宝腹部的血液循环,就像给宝宝的小肚子注入一股暖流,帮助缓解腹胀带来的不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要注意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宝宝娇嫩的皮肤。按摩也是缓解宝宝胀气的好帮手。家长们可以将双手搓热,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就像在轻轻地抚摸一朵娇嫩的花朵。
这样的按摩能促进宝宝肠道的蠕动,帮助宝宝排出体内的气体,让宝宝的小肚子不再那么鼓鼓的。飞机抱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将宝宝的身体搭在家长的一侧小臂上,头面朝外,靠在肘窝附近,两腿悬挂在手边。
这个姿势可以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的空气,缓解肠胀气引起的不适,就像给宝宝的肠胃做了一次轻柔的 “按摩”。
3.睡眠安抚要到位
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就像是为宝宝打造一个温馨的小窝。
保持室内温度在25度左右最为适宜,这个温度能让宝宝感觉不冷不热,就像被温暖的阳光轻轻包裹着。同时,要维持室内的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干燥的空气可能会让宝宝的呼吸道不舒服,而潮湿的环境则容易滋生细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到宝宝的眼睛,让宝宝在昏暗而温馨的氛围中更容易进入梦乡。声音也要尽量安静,减少外界的干扰,给宝宝一个宁静的睡眠空间。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仪式,能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比如,在睡前给宝宝洗个热水澡,让温暖的水流舒缓宝宝的身体,就像一场温柔的按摩。洗完澡后,给宝宝换上柔软舒适的睡衣,轻轻抚摸宝宝的身体,再为宝宝播放一段轻柔的摇篮曲。
这些温馨的动作和舒缓的音乐,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开启宝宝的睡眠之门,让宝宝在熟悉的流程中逐渐放松下来,进入甜美的梦乡。
最后,宝妈们,在照顾宝宝的同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在这场与“二月闹”中,妈妈们往往会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宝宝身上,常常忽略了自己的需求。然而,妈妈不是超人。只有妈妈们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给予宝宝更充足的爱和关怀,陪伴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来源:
[1]Laura Rishanghan, Rupert Hinds. “An 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n Infancy.”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2023).. Laura Risha.
[2]小水.假期小变化 爸妈多关照[J].家庭.育儿,2008.
[3]区慕洁.《区慕洁婴幼儿智力开发宝典》连载(二) 2~4个月宝宝的游戏和锻炼.母婴世界,2010.
[4]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宝宝爱哭闹,谁的问题.中国生殖健康,2019.
[5]M. Karaci. “Risk Factors in Infantile Colic and Treatments Used by Families.” BOĞAZİÇİ TIP DERGİSİ(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