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世襄:京城第一玩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世襄:京城第一玩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jianbaodangan.com/wangshixiang/2600.html

王世襄,这位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文物专家,以其独特的收藏之路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在中国文物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一个热爱"玩物"的顽主,到成为享誉国际的文博专家,王世襄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如何将兴趣转化为专业,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传奇人生。

人们称王世襄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但他玩物并研物,却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而王世襄则自我解释说"如果连玩都玩不好,那念书更念不好。"他对自己的定位更谦虚地认为,自己根本不是收藏家,很多东西都是捡回来的。

从"顽主"到文博专家

虽然王世襄出身于外交官的家庭,上的是美国学校,但他从小就喜欢北京民俗,从小便是有名的"顽主",放鸽子,抓蛐蛐,玩葫芦无一不精。父亲对他严苛指责,但留学英国研读艺术的母亲金章则认为这是对王世襄的一种锻炼。然而,1939年,王世襄在燕京大学毕业不久后,其母亲金章便因病去世,即便这是久病不治导致,但王世襄却认为是自己学习不上进导致,从此,他便摒弃之前所玩的抓蛐蛐等爱好,专心读书,后加入梁思成创办的中国(李庄)营造学社担任助理研究员。在这里,他认识了其学术上的领路人——朱启钤,让他逐步走上文博专家的道路。

在治学、研究中,他有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作为王世襄的唯一入室弟子,田家青在回忆第一次与他见面时惊讶发现,"他对这些(家具)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远高于工匠的是他能够讲出许多术语在历史上何时和如何出现的。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

后来,这些本由匠人们世代口传身授,沿袭至今的支离破碎濒临失传的术语,终被王世襄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划时代地整理并创立了名词术语体系,计千余条,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套体系又翻译成了英文,让世界各国爱好者所认识。

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从专门来华的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手中,接过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每年只颁发一次的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他获得此奖项的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收藏之路:捡拾中的坚持

王世襄真正走上收藏道路,应该追溯到他上世纪50年代被故宫解雇之后。由于离开故宫,使他无法再接触那些钟爱的文物。他便决定自己动手收藏那些明清家具、竹刻、葫芦等。

王世襄曾谦虚地说,"我不是收藏家,因为做这个收藏家一定是要有实力,有钱,你才能买,我这个根本不是收藏家。我好多东西都是这儿捡一点,那儿捡一点,也许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太值钱,可是我觉得它有它的意义。"

据朱家溍之女、故宫出版社编辑朱传荣回忆,"他们(朱家溍与王世襄)俩都有共同的特点,干自己喜爱的事情不怨不乐,另一种是他们俩常用的说法,说人人都有一根'贱筋',就看你长在哪儿了?他们经常碰到喜欢的东西,就跟人家伏低做小,请求主动把东西打扫干净,拍个照。"

王世襄就这样,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与地摊工匠,民俗艺人混在一起,把很多大宅院里很多需要当废品处理掉的家具,一一收回来,或者捡回来。有的时候即便拍个照片,也能满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