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专题:AI+情感陪伴,“情感陪伴”领域有望孵化杀手级应用
AI应用专题:AI+情感陪伴,“情感陪伴”领域有望孵化杀手级应用
AI+情感陪伴领域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模型的智能化程度和记忆能力,以及产品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社区生态的构建。本文将从模型和产品两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领域的关键壁垒和发展方向。
AI+情感陪伴产品的核心壁垒:从模型、产品两方面拆解
模型角度:壁垒一,智能化程度
模型的智能化程度直接决定用户体验
目前国内外头部AI情感陪伴类应用多基于自研大模型,包括海外Character.AI、Pi,国内Glow、星野等。AI角色是否“聪明”,能够准确理解用户意图;以及是否“拟人化”,为用户提供接近真人的情感体验,均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而这背后都离不开AI大模型能力的支持。和GPT等通用大模型能力形成差异化
从产品角度,AI陪伴产品和通用Chatbot类产品的用户体验差异化显著,如Pi相较于ChatGPT显著“情商更高”;
从技术角度,Character.AI从零开始训练了自己的LLM模型,为了让模型能够更适合对话场景,团队在训练数据和 fine-tune 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 IP 和名人信息,以及大量的对话数据。此外,有从业者认为团队采用外载支持库的方式,不停地加入新角色与知识,保证智能体的知识面的实时性。
模型角度:壁垒二,记忆能力(长上下文理解)
需求角度看,“陪伴”需要“长情”
AI智能体与用户之间产生情感链接的基础:
一是“知己知彼”,即AI尽可能地了解并识别用户需求,才能产生匹配的情感反馈;
二是“长情陪伴”,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对话和数据成为模型能力进一步改善的“语料库”,从而创造数据飞轮,强化用户与产品的连续交互,提升粘性和使用时长。
而这二者背后都需要AI大模型长上下文记忆、理解能力。目前,记忆和连续对话是 LLM 的知识瓶颈,Character.AI创始人在采访中表示最想做的事情是提高模型的记忆能力。长期来看,记忆能力或是通向AI Agents的必经之路
OpenAI Lilian Weng:记忆(Memory)、任务规划(Planning Skills)以及工具使用(Tool Use) 是AI Agents系统实现的三个关键组件。
月之暗面杨植麟:AI-Native产品的终极价值是提供个性化的交互,而长上下文记忆、理解能力是实现这一点的基础——模型的微调长期不应该存在,用户跟模型的交互历史就是最好的个性化过程。
产品角度:壁垒一,抓住核心用户、高频需求
情感陪伴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考验对人性的深入理解。
目前来看,AI情感陪伴类产品的设计思路可分为两种:一是深耕垂类场景,二是覆盖通用场景。目前用户使用AI聊天的最大需求还是“建立浪漫关系”,但长期来看,破圈和商业化都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针对核心用户,深耕垂类场景:
典型如国内星野、筑梦岛,从产品UI设计,到AI生成的人物形象、聊天风格等均偏向二次元风格。针对的核心用户为时间充裕,自身是二次元动漫游戏、追星等亚文化爱好者,社交圈子相对封闭、寻求虚拟世界情感寄托的学生群体。
优点:目标用户明确、需求清晰,较容易形成社区文化。
缺点:核心用户群体规模较小,付费意愿和能力较低,商业化空间有限;场景较为局限,破圈难度较大。覆盖泛用户、通用场景:
典型如海外Character.AI,UI设计极简,不去主动筛选垂类用户,不偏向任何垂直的场景。“Character”词义包括字符、文字、电影角色等。用户可以把它定义为认识的某个人、明星、IP角色、心理医生,也可以只是想像中的人物,并不限制角色类型。
优点:覆盖的用户类型、场景极广,发展空间广阔,且适合作为大模型能力的试验田。
缺点:用户、场景不聚焦,且UI对社区内的内容、用户呈现较弱,没有形成稳定的社区氛围,商业化程度目前仍较低。
产品角度:壁垒二,打造社区生态,推动内容破圈
AI大模型有望孵化新型“社区”,内容生产、分发方式或将改变
前AI时代:典型如微信,网络效应显著(用户越多,社交网络的价值越大);
决策式AI:典型如抖音,AI分发内容,连接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方;
生成式AI时代:AI为用户生产内容,人和人的交互也变成人与AI、AI与AI的多元交互。
如何形成“社区文化”,或是头部平台长期发展的重点
目前多数AI情感陪伴类应用“功能属性”仍强于“社区属性”。虽然用户与AI智能体的交互过程发生在产品内,但分享、交流的过程往往发生在其他社交媒体(如海外的Discord,国内的小红书、B站等);
长期发展将面临的问题:1)通过产品改进,将用户交流集中在自己的平台上;2)目前多数产品仍集中于小众亚文化受众群体,如何通过建立社区、推动用户分享、交流UGC内容,助力平台破圈,或是长期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