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运营:停止讨好,学会尊重!
用户运营:停止讨好,学会尊重!
在当今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用户至上"已成为众多品牌的共识。然而,这一口号背后,不少企业却误入歧途,将"用户至上"曲解为"无条件讨好或者迎合用户需求"。真正的用户运营,不是一味讨好迎合,而是基于尊重的双向选择。
迎合的陷阱:当"用户至上"沦为"用户霸权"
在流量焦虑的驱动下,许多企业将用户运营简化为"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种短视行为既损害了品牌的长期利益,又助长了用户的过度依赖和不合理预期,最终使得双方关系失衡,品牌形象蒙受损失。
用户霸权的背后,是品牌对自身价值的忽视。长此以往,品牌将失去独立性和创新力,沦为用户需求的附庸。
例如,某电商平台曾推出"7天无理由退货"政策,却被部分用户滥用:有人购买礼服参加活动后退货,有人甚至将使用半年的家电申请"无理由退款"。平台为了维系用户满意度,选择了隐忍与妥协之道,却也因此导致运营成本大幅攀升,诚信用户的权益蒙受损失,品牌口碑亦随之黯然失色。
这种无底线的迎合暴露了三大问题:
品牌价值被稀释。盲目满足用户需求,可能背离品牌初心。例如,在追求高端化的市场趋势下,某知名护肤品牌因用户对价格的抱怨,推出了价格更为亲民的产品线。然而,此举导致了其核心客群的流失,并使得品牌定位变得模糊不清。
资源分配失衡。企业将大量精力投入处理无理诉求,反而忽视了对大多数用户的深度服务。
用户预期被扭曲。过度迎合会培养用户的"巨婴心态",认为品牌应无条件满足自己,甚至将合理规则视为"服务不到位"。
在曾经外卖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某平台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郑重承诺:"超时十分钟,即赔付二十元"。部分用户利用规则漏洞,故意拖延接单时间以获取赔偿,导致平台每月损失数百万元,骑手与用户矛盾激化。最终,平台不得不修改规则,设置赔付上限,反而引发更强烈的用户不满。
尊重的本质:理解需求,而非服从要求
真正的用户运营,需要穿透表面诉求,洞察用户真实需求。用户提出的"要求"可能是解决方案,而"需求"才是背后的核心问题。品牌的任务是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优解。
苹果公司以"用户不想要按钮"为由,在iPhone上取消实体Home键,引发部分用户抗议。但苹果并未妥协,而是通过Face ID等技术优化体验,最终推动行业进入全面屏时代。
正如乔布斯所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这种"引领需求"的信心,源自于对用户体验本质的深刻洞察——用户追求的并非是物理按键,而是更加便捷的操作和更加沉浸的视觉体验。
尊重用户的三个层次:
倾听但不盲从: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挖掘真实需求,而非简单执行用户指令。
设定清晰边界:明确告知用户哪些需求无法满足,并解释原因。例如,奈飞(Netflix)坚决打击账号共享行为,虽然短期流失部分用户,但保障了内容生态的可持续性。
提供替代方案:当无法满足用户要求时,主动提供更优解。例如,某航空公司因天气原因取消航班,不仅全额退款,还赠送酒店住宿和改签优惠券,将危机转化为口碑传播机会。
在尊重用户的基础上,品牌应注重平衡,既不盲目迎合,也不忽视反馈。通过深度洞察与合理引导,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用户关系,实现品牌与用户的共赢。
尊重用户并非一味妥协,而是以智慧回应诉求,以真诚赢得信任。
从"服从"到"对话":如何构建平等用户关系
健康的用户关系应是品牌与用户的价值共创,而不是简单地一方服从另一方。品牌应主动与用户对话,了解其深层需求,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为此,企业需要构建两大核心体系:
- 需求甄别体系:区分"合理需求"与"无理要求"
所谓合理需求,是符合品牌定位、具有普遍性、能提升用户体验(如更快的物流、更简洁的操作界面),而无理要求则是违背商业伦理、损害他人利益、超出服务范围(如要求奢侈品品牌打折、在禁烟场所吸烟并投诉)。
这个过程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宜家的"不妥协"策略。
宜家以"民主设计"理念闻名,坚持不提供免费配送和安装服务。面对用户抱怨,其CEO回应:"如果我们妥协,产品价格将上涨30%,这违背了让更多人享受美好家居的使命。" 通过清晰传达品牌价值观,宜家反而赢得了目标用户的认同。
- 价值观驱动的运营机制
在启动价值观导向的运营机制,确保每项决策都能与品牌理念相契合。这个过程中,企业其实可以通过很多有效的手段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及传递。
事前共识:通过用户协议、服务条款明确权责边界。
事中透明:如某视频平台在算法推荐页面标注"此内容根据您的偏好生成",提醒用户自主选择权。
事后反馈:当用户的要求被拒绝时,企业应提供明确的投诉通道,并作出改进承诺,以增强用户的信任感。例如,特斯拉曾因自动驾驶功能安全性遭质疑,但通过公开技术白皮书和事故数据分析,逐步重建用户信任。
尊重用户,才能赢得真正的忠诚
那些敢于对用户说"不"的品牌,往往能收获更持久的拥护。
户外品牌Patagonia,公开呼吁消费者"少买衣服",将环保理念置于短期销售额之上,反而成为千禧世代心中的精神图腾。
2018年,星巴克因员工种族歧视丑闻,宣布全美8000家门店停业一天开展反偏见培训。尽管此举导致了数百万美元的损失,但它彰显了企业‘平等尊重高于商业利益’的坚定立场,从而赢得了公众的广泛尊重。
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64%的消费者更愿意为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品牌支付溢价,这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和信任。这意味着,用户运营的终极目标不是讨好所有人,而是与目标用户建立价值共鸣。
结语
尊重,也是用户运营的最高境界。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应声虫",而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品牌需要勇气拒绝不合理要求,更需要智慧洞察真实需求。唯有如此,才能从"流量博弈"的泥潭中跳脱,进入"价值共生"的新阶段。
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客户,而非盲目追逐客户"。而创造客户的关键,在于让品牌深深植根于用户心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这要求我们对用户充满尊重,而非一味讨好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