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树到满眼绿 胜利油田持续强化绿色油田、生态油田建设
从一棵树到满眼绿 胜利油田持续强化绿色油田、生态油田建设
曾经的“山东北大荒”,变身为“生态油区”。近年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一手端牢能源饭碗,一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截至去年底,胜利油田共建成各类绿地面积291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0.8%,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盐碱荒滩种下绿色希望
在孤岛镇通往孤东油区唯一的一条柏油公路旁,立着一块刻着“一棵树”的石碑。20世纪60年代,五湖四海的石油人汇聚孤东,唤醒这片沉睡的荒原。原上的一棵柳树,成为当年石油拓荒人唯一的路标。
如今,孤东油区林木茂盛,而它几十年前却是一片含盐量高达17‰的“绿化荒漠”。
在“碎盘子”里找油,在“草木难生”的盐碱地造绿。胜利油田不仅采油难,造林绿化同样难。
“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见证过晴天白茫茫,下雨水汪汪,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的荒芜,今年78岁高龄的原物探公司三大队副大队长兼工会主席寿永兴对树有特殊的感情。
2021年底,胜利油田启动东营原油库迁建项目,闲置的四分厂驻地成为新库选址地。33公顷的区域内,上千棵树木长势喜人,平均树龄超过30年,最老的一棵生长了40多年。
为保住寿永兴眼中的 “老朋友”,胜利油田组织专班给大树“搬家”,400余棵大树被成功移栽。这不仅饱含了胜利人一直以来对绿色的情怀,更是保住了一段拓荒造绿的历史。
近年来,胜利油田深入贯彻“美丽中国”“美丽石化”建设部署,高标准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措施,先后发布实施8项油田企业标准,建立覆盖绿地建设与养护管理全过程的绿化工作标准体系。
在盐碱荒滩种下绿色希望,为生态油城增添一抹“石油绿”,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一份沉甸甸的绿化成绩单跃然纸上。
“石油绿”扮靓生态矿区
置身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悟园”,景观别致。两年前,这里还不时可见死树枯枝,灌木杂生。
物探研究院矿区环境变化,是油田新型后勤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矿区物业服务中心承接绿化管养工作以来,结合各矿区环境特点,探索“绿之园”服务模式,打造生态绿色精品办公园区,用专业化绿色管养为矿区带来新景观。
从“重栽植、轻管理”,到专业的“绿色管养”,折射出胜利油田不断提升绿地管养质量,推动绿地养护规范化、标准化的深刻变化。
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并非靠大手笔造景、造绿,而是合理控制绿地建设投入。
胜利油田将节约理念贯穿于绿色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强化绿化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最大限度保护绿化成果,同时建立完善绿色规划设计方案专业审核管理制度,推进节约型、生态型绿地建设。
2023年,胜利油田结合矿区整合优化方案,对胜利采油厂、东辛采油厂、孤东采油厂等9家开发单位的基层单位进行绿化改造,总面积5.9万平方米,矿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既要绿色生态,更要绿色发展
提及万亩生态林场和“网红”银杏林,胜大分公司胜大生态林场副经理郑强忍不住赞叹:“现在不仅油田发展得好,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整个林场像园林一样。”
近年来,胜利油田依托现有土地资源,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建成3万亩“碳中和林”生态林场,累计栽植160多万株,每年抵消碳排放量1万余吨。2022年4月11日,胜大生态林场碳中和林被授牌“中国石化首个碳中和林”。
胜大生态林场还积极探索“林场经济+”生态治理新路径,一方面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在盐碱地绿化方面形成独特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盐碱地生态修复累积效益,围绕“林业经济”持续拓展,先后培育特色养殖农业、旅游业等延伸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在盐碱地上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新路。
胜利油田“铺绿”的脚步远不止于此。在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微生物实验室,特制的器皿里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小家伙”可为油田年处理各类采出液1.2亿方,出水水质优于国家A1标准。同时,微生物还被用于土地修复,胜利油田6000立方米沉积物经修复后,达到国家工业用地标准要求。
胜利油田以“绿”为底,依托油气产业培育壮大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产业,再通过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产业回馈油气主业,奏响了绿色与发展的“协奏曲”。去年,首个百兆瓦级光伏电站、首个离网型兆瓦级纯绿电制氢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拔地而起,油气生产用电“含绿量”突破17%。
近年来,胜利油田构建起传统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三大产业”体系,推动各类能源资源高效开发、各类元素能量充分利用、各产业成本竞争力持续提升。
新产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随着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国内首条百万吨百公里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相继落地,胜利油田绿色低碳产业链更加完整。
当前,胜利油田正全面推行钻井、注采、集输、修井绿色化,积极推进绿色企业建设、“三标”建设,全方位打造“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城中绿色班站,不断刷新绿色发展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