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发布
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发布
依托《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法治保障和上海控烟监管和宣传“六个一”模式,全市控烟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室内控烟状况不断向好,市民公众吸烟率持续下降,然而室外空间却成为了二手烟问题较为突出的场所。为进一步推进“控烟行动三部曲”,宣传倡导室外不随处吸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者应避开人群前往指定室外吸烟点吸烟,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牵头,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复旦大学、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同济大学、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联合起草编制了《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DB31/T 1482-2024)。
该标准是健康上海行动专项(2022-2024年)——“控烟示范管理建设及戒烟网络能力提升”中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成果,也是推进公共场所“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的重要举措。
该标准编制历时近四年,已于2024年5月25日正式发布,并将于2024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的标准规范,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在国际上也具有创新引领意义。
该标准总结了本市长期以来控烟管理的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外相关做法,规定了室外吸烟点的选址、设施、标识、健康提示等设置要求,明确了室外吸烟点的日常巡检与维护等管理要求,有利于疏导和规范室外吸烟行为,减少室外二手烟和游烟对非吸烟者的健康危害,保护市民公众健康,对进一步提升无烟环境建设成效,助力城市控烟精细化管理和健康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室外吸烟点配备烟草烟雾危害的健康警示信息和戒烟服务信息,为烟民戒烟提供专业、科学、便捷的渠道。
图 | 在上海市第37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上
发布《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
标准主要内容
选址要求
- 室外吸烟点宜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及与户外相通的门窗、进/排风口等处保持不小于6m的距离。
- 室外吸烟点不应设置在休息区、等候区等人群聚集的区域以及行人必经的主要通道。
- 室外吸烟点应为非封闭、空气流通的空间。如有顶面,则四面遮挡(有墙壁或围挡)的面积应不大于侧面积的50%。
- 室外吸烟点的占地面积宜不大于6m2。
- 室外吸烟点的数量和密度应根据所在场所的人流量及建筑物布局情况进行控制,宜以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最小数量进行规划布点。
设施要求
- 室外吸烟点应设置专门用于收集烟灰、烟蒂的器具。
- 室外吸烟点仅供吸烟者吸烟使用,功能应单一,不应设置座椅、自动售卖机、电子屏等其他设施。
- 室外吸烟点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宜配备灭火、灭烟装置器材。
标识要求
- 应在室外吸烟点所在位置设置醒目的室外吸烟点标识。
- 应在室外吸烟点所处环境区域,如场所和建筑物的出入口处、禁烟标识处、所在区域的指示系统和地图中等设置醒目的引导标识。
- 室外吸烟点宜设置吸烟范围的地面区划标识及文字提示。
健康提示
- 室外吸烟点应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文字或图形警示。
- 室外吸烟点应提供戒烟服务信息。
管理要求
- 室外吸烟点所在的单位、场所或物业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开展吸烟点的日常清洁、巡检、维护等管理工作。
- 应定期清理吸烟点收集烟灰、烟蒂的器具,确保器具中的烟灰、烟蒂不外溢,并保持吸烟点的环境卫生。
- 应定期检查吸烟点设施、标识、健康提示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以确保其正常使用。
- 室外吸烟点不应出现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促销或赞助。
- 在台风、暴雨、高温、大风等恶劣或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期间,应对室外吸烟点进行安全检查,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为上海市室外吸烟点的设置和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导,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控烟管理水平,保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