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个人借款的五大陷阱及防范指南
民间个人借款的五大陷阱及防范指南
民间个人借款虽然能满足紧急资金需求,但其中暗藏诸多陷阱。本文将为您揭示常见的借款陷阱,并提供实用的防范建议。
民间个人借款的五大陷阱
本末倒置,借条变成收条
不少放贷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借款人将借条内容篡改为“收款条”,一字之差却让放贷方陷入被动。例如,甲方向乙方借款5万元,借条内容被改为“收款条:今收到**5万元”,导致还款时出现纠纷。写错姓名,拒不认账
借款人故意将放贷人姓名用相近别字代替,事后当放款人催款时,才发现借条中自己的名字写错,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语言艺术,玩弄逻辑
利用语言逻辑达到行骗目的,例如“甲方近日借乙方1万元整”、“甲方于近日向乙方借一万元”,一旦出现纠纷,难以分辨双方身份。第三方代写借条,事后装失忆
借款人会请第三方代写借条并签名,事后却声称自己并未借款,且否认笔迹真实性。借条上“追加”金额
放贷时在借条金额处预留空间,事后自行修改金额,以此非法获利。
如何防范民间个人借款陷阱
规范借条内容
借款单应注明借贷双方的职责及姓名、身份证号,明确还款日期和利息数额。借款条应当一式两份,借、贷双方各执一份。遵守法律规定
利率应限定在同期央行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超过则属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同时,明知借款用于非法活动仍提供借款的行为,法律不予保护。及时采取法律行动
还款期已过,借款人未归还款项时,应在还款期后两年内向法院提出起诉,避免因时效问题影响追款。寻求公证保障
在不确定贷款安全性的情况下,可寻求当地公证机关对借贷行为进行公证,以确保贷款的公开性、合法性和真实性。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的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民间个人借款虽然能满足紧急资金需求,但其中暗藏诸多陷阱。只有保持足够的谨慎,才能在民间借款中规避风险,保护自身权益。
本文原文来自66la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