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古人的七夕!
原来,这才是古人的七夕!
七夕节,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从上古时期发展至今,这个节日不仅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紧密相连,更是一个属于女孩们的祈福节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七夕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起源于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在宋代达到鼎盛。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更是一个属于女孩们的祈福节日。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传说与天文知识
传说中,织女是玉帝的女儿,她私自下凡与牛郎相爱并生育了一双儿女。玉帝大怒,逼迫织女离开人间回到天宫,只允许她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与牛郎和儿女相见一次。到了七夕之夜,地上所有喜鹊都飞到苍穹的银河上搭"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团圆。据说,夜深人静时,在葡萄架下屏息静听,就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谈话声。
从天文角度来说,早在《诗经·大东》篇中就记载了牵牛和织女的星名。汉是指银河,织女是三星组成的星座名,呈三角形,位于银河北侧;牵牛是三颗星组成的星座名,又名河鼓星,俗名牛郎星,在银河南侧。七夕之夜,如果你抬起头来仰望灿烂星河,天空中最亮三颗星连起来,就是大家常说的“夏季大三角”,是由三个不同星座的阿尔法星组成。这三颗星中,最亮的是织女一,又称织女星,它是天琴座最亮的恒星;比它稍暗的是河鼓二,又称牛郎星、牵牛星等,是天鹰座最亮的恒星,位于大三角南端。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七夕节的美食
七夕节有着丰富的传统美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称巧食或巧舌,是七夕的应节食品。此外,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是七夕“拜织女”的祭拜贡品。山东地区有独特的“巧巧板”习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手巧,吃到枣早婚。山东临沂七夕出云面,此面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老南京人过七夕则有吃江米条的独特风俗。
七夕节的活动
七夕节的传统活动以“乞巧”为主,即乞求女子心灵手巧,也是祈望生活美满智巧,相当于一个女子大型祈福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对着月亮穿针引线,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节的诗词文化
古人总是习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关于七夕,他们又会如何表达呢?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讲述了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一诗中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好的爱情不是天天腻在一起,经过分离考验的感情才更可贵。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心心相印。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颇能代表杜牧七绝的艺术成就。
七夕节,这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更是一个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七夕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