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课堂 | 擦亮双眼防伪装,熟人诈骗要设防
反诈课堂 | 擦亮双眼防伪装,熟人诈骗要设防
电信诈骗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毒瘤,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安全。近年来,熟人诈骗案件频发,给受害者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和心理创伤。本文通过三个真实案例,揭示熟人诈骗的常见手法,并提供实用的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案例一:外贸商人遭遇"好友"借款诈骗
1月19日下午,金华商人李先生在外贸软件上收到一条"好友"的信息:"兄弟,借我135万周转一下"。因银行下班且次日为周六,转账并未成功。22日上午,"好友"再次联系并提供账户信息,李先生通过手机银行转账135万元。转账后李先生才想到打电话向好友确认,但电话那头的好友表示并未要求转账,李先生这才意识到被骗,随即报警。
案例分析
诈骗分子通过伪造身份,利用李先生对好友的信任,诱导其进行大额转账。诈骗分子选择在银行非工作时间发送借款请求,增加了转账的紧迫感和难度,使得李先生在没有充分核实的情况下进行了转账。
预防措施
- 在收到任何涉及金钱交易的请求时,务必通过多种渠道直接与对方确认身份和请求的真实性。
- 对于任何紧急或异常的财务请求,应保持警惕,不要因为时间压力而匆忙做出决定。
- 强化反诈意识,学习诈骗案例,遇到可疑情况立即终止操作。
案例二:学生遭遇QQ账号盗用诈骗
小许同学在QQ上收到"同学"求助,称其姐姐住院需资金周转,请求小许帮忙转账。小许让该同学发语音证明身份,对方发来一条模糊不清的语音,由于小许与该同学许久未见,便信以为真,将卡号发给对方。随后,对方发来伪造的转账电子票据,信以为真的小许向指定账户汇款3800元。直至原QQ号主人申诉找回账号,小许才惊觉被骗。
案例分析
诈骗分子利用盗取的QQ账号伪装成小许的同学,通过编造紧急情况激发小许的同情心,并伪造转账电子票据取得信任。这种利用情感压力和伪造信息的手段,成功诱导小许在未充分核实的情况下转账,最终导致小许财产损失。
预防措施
- 对任何以紧急情况为由的转账请求保持警惕,尤其是涉及"医疗费用""资金周转"等场景,需冷静分析并核实真实性。
- 诈骗分子常伪造转账截图或电子票据,切勿仅凭此类信息相信对方已付款,应以实际到账为准。
- 了解诈骗分子的套路和常见的诈骗手法,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朋友、辅导员或警方沟通,避免独自处理。
案例三:微博账号高仿诈骗
陈女士在微博上收到"好友"私信,称其手机号被注销,需要陈女士帮忙转账。陈女士通过查看头像和昵称确认是好友后,向指定账户转账。事后陈女士发现微博账号已被拉黑,才意识到被骗。
案例分析
诈骗分子通过伪造高仿微博账号,利用与好友相同的头像和名称获取信任。随后,编造"手机号被注销"的紧急情况,降低陈女士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的可能性,最终通过伪造转账截图欺骗陈女士转账。
预防措施
- 收到好友请求或私信时,仔细核实账号真实性,通过其他渠道与好友确认是否为本人。
- 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在社交平台公开过多个人信息,防止诈骗分子利用这些信息伪造身份或实施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