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腊八 习俗不止一碗腊八粥
今日腊八 习俗不止一碗腊八粥
1月7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意味着春节序幕已经拉开,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宋代诗人陆游曾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以此感谢邻居在腊八节给自己送上腊八粥。清代诗人王季珠还专门为腊八粥写诗,称“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图:腊八蒜(新华社资料图)
北京:腊八粥和腊八蒜
在北京,腊八节的习俗不仅仅局限于喝腊八粥。北京的腊八粥制作讲究,通常包含红枣、莲子、核桃、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不下20种食材。此外,北京人还会在这一天泡腊八蒜,将紫皮蒜泡在米醋中,等到春节时食用,蒜的色泽碧绿,口感香脆。除了饮食习惯,北京人会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清扫房屋、庭院,寓意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和好运。虽然贴春联主要是春节的习俗,但在腊八节期间,北京的人也会开始准备贴春联,为即将到来的春节营造喜庆氛围。
图:在陕西的渭北地区,腊八节不喝粥,而是吃腊八面。(央视新闻资料图)
陕西:腊八面与腊八酒
在陕西的渭北地区,腊八节不喝粥,而是吃腊八面。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再将面煮好后,泼上葱花油。此外,陕西人还会泡腊八酒,将紫皮蒜瓣泡在黄酒或高粱酒里,封好口待春节时饮用。
甘肃:腊八粥与麦仁饭
甘肃的腊八粥制作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白糖、肉丁等煮成,是咸香的口感。而在青海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熬煮,揭开锅盖的一瞬间,牛羊肉的荤香与麦仁饭的清甜一同涌入鼻腔,是西宁人一年一度的味觉享受。
图:正在晒制的腊八豆腐(新华社资料图)
江南地区:腊八粥与腊八豆腐
在江南地区,腊八粥的制作也颇具特色,通常以大米、糯米为主料,辅以红豆、绿豆、莲子、桂圆、红枣、花生、核桃、栗子等多种坚果和豆类。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制作腊八豆腐的习俗,将豆腐切成小块,用盐腌制后晒干,成为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
图:潮汕地区的特色腊八粥(新华社资料图)
潮汕地区:祭祖拜神,煮“五豆”
在腊八节这天,潮汕人会祭拜祖先和神明,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对神明的虔诚。祭拜时会准备丰盛的供品,祈求祖先和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五谷丰登。
与大部分地区不同,潮汕地区在腊八节这天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五豆通常包括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等,寓意五谷丰登。除了五豆,还会制作用糯米、莲子、花生、白果、柿饼、核桃、红枣、百合及冬瓜条、糖等食材熬制的“罗汉糜”,这种粥不仅味道鲜甜,还具有驱寒保暖、健脾益胃的功效。
与北方不同,潮汕地区传统文化及宗祠文化氛围浓厚,还保留了“走神步”的活动,这是该地特有的庆祝活动,通常在腊八节当日的早晨举行。人们在家门口或祖宗庙前走三步,即祭拜天地、祖先和神明,这一习俗被视作一种祈求来年平安幸福的方式。
香港:腊八又称“佛成道节”
在香港,腊八节又称为“佛成道节”,在佛教寺院,僧侣们会举行诵经、祈福等宗教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近年来,香港的一些社区和文化机构也会举办腊八节相关的活动,如制作腊八粥的烹饪课程、文化讲座等,旨在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