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老师入户家访遭拒,网友吵翻:“不喜欢”“别上门”
热搜!老师入户家访遭拒,网友吵翻:“不喜欢”“别上门”
新学期开始,有的老师已经开始筹划家访。对此,不少家长感到相当紧张,甚至为了迎接老师家访制造“仪式感”。
社交平台截图
家访,曾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老师们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这种形式不仅拉近了家校距离,也让教育更具人情味。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家访。不少人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近日,“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家访像被“查户口”,家庭隐私全曝光
上海的朱女士说,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希望节后抽个工作日的晚上前来家访,朱女士当即回复“不方便”“有事可以电话聊”,但这几天,班主任连发三条微信,希望家长定个时间。
朱女士吐露:“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比如我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十分局促,而且我是单亲带娃,这些都是不想让老师知道的隐情。老师一家家去家访,怎么可能不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呢?一旦老师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观感,真的对教育有利吗?真的不会影响到公平教育吗?”
家长:形式大于实质,扰乱生活节奏
“老师来家里,我都要提前打扫卫生,准备水果,心里压力挺大的。”沈女士儿子上初中,小升初的这个暑假,老师通知上门家访,因为是与班主任第一次接触,通知第二天早上8点半上门,“时间太早,真的是全家熬夜打扫卫生。”
社交平台截图
“感觉都是走流程,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家长吴女士说,家访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很累,“老师一家家地跑,休息时间都花在路上,真正坐下来和家长聊也就几分钟,不可能太深入,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近9成网友表示“不喜欢”
日前,有网友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3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其中,5300多位投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只有800多位网友投了“喜欢”。
“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投票数占比
根据投票数据分析,投“喜欢”的家长中,六成为80后,三成为90后;而在“不喜欢”的选项中,90后家长占比明显提高,占到了46%。
“不喜欢”选项中年龄分布占比排名
有网友认为,家访这种模式已经过时,“现在的家访是形式主义”“一个电话什么都能沟通”。还有网友担心,家访后,老师会对孩子“戴有色眼镜”。也有网友表示支持家访,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温暖和阳光照耀不到的家庭”。还有家长认为,“负责的老师也许能解决一些家庭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是否要上门家访应该“考虑家长的感受”,让家长自己选择,“不一定非要去家里”。
然而,在跟帖点评里,却有很多自报身份是教师的网友认为,入户家访实地查看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家庭状况,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意义远不止于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
前提是尊重家长的意愿
上海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有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真正洞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上海市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贞说:入户家访遭遇“芝麻不开门”,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家长的决定,并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拒绝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家长提出的原因作出解释,消除家长的顾虑。家访的目的是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家校共育。若家长仍坚持拒绝,可提出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会面,从而保持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同时,班主任要经常性地通过不同途径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传递给家长,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
微信、钉钉等工具让家校沟通有了更多渠道
据潮新闻报道,一位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班主任感叹,家访很有必要,但不应该以上门入户“一刀切”。20多年前还没有微信、钉钉,家长跟老师交流的渠道,只能面对面,所以那时候入户家访就是最好的沟通渠道。不过这些年,她发现家长平时跟老师在微信、钉钉上互动就很多,再特地为了入户家访而上门,感觉必要性不大,“尤其不少90后家长,并不想把家庭情况暴露在外人面前。”
家校融合需找到新的切入点
时代在进步,传统的“面对面”家访虽然直接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教师不妨采用视频通话、微信聊天等方式,进行线上家访。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还能有效缓解家长的时间压力和隐私顾虑。
在强化家校融合方面,学校不妨定期组织家校活动,如家长会、开放日、家长课堂等,为家长提供了解教学进度和孩子学习情况的机会。
对于入户家访,你怎么看?在家校融合方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