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爆火的原因、社会现象反映、注意事项及可靠性探讨
MBTI爆火的原因、社会现象反映、注意事项及可靠性探讨
MBTI(Myers – 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测试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爆火,从社交媒体到职场应用,从个人成长到社交互动,MBTI似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MBTI为何能如此火爆?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使用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MBTI简介
MBTI(Myers – 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用于辨认和描写个人性情类型的评估工具。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在全球广泛利用和认可。它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发展而来,荣格认为人类有感觉(S)、知觉(P)、情感(F)和思惟(T)四种基本心理功能,可分为外向(E)和内向(I)、感知(N)和判断(J)两个维度,组合后能生成16种不同的性情类型,为人们理解自己的性情特点和行动模式提供独特视角。
MBTI爆火的原因
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方面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愈发关注。MBTI作为有效的性情评估工具,能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情特点和潜在需求。通过了解自己的MBTI类型,可调整行为和沟通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娱乐化和个性化方面
社交媒体和网络时代,人们追求个性化和娱乐化。MBTI作为有趣的性情测试,满足人们自我探索和展示的需求。分享MBTI类型能展现个性、建立社交联系并获得关注和认可。
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
社会竞争加剧,人们开始关注职业规划和发展。MBTI能帮助人们发现职业兴趣和能力,为职业发展提供参考。了解自己的MBTI类型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环境和角色,提高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心理学和心理学家的普及方面
近年来,心理学和心理学家影响力上升,MBTI作为心理学一部分受到更多关注。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传播,更多人了解和使用MBTI,推动其在网络上的热度。
网络效应方面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极大提升。当更多人关注和使用MBTI时,互动和分享会进一步推广它,形成良性循环。
MBTI热度反映的社会现象
MBTI在网络上的热度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心理健康、个性化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关注,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使用MBTI的注意事项
我们要注意,过度依赖MBTI可能会忽视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用时应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
MBTI与星座类似之处及突然火爆的其他原因
与星座类似成为交友风向标
MBTI在某种程度上替代星座成为新一代交友风向标。熟记MBTI类型性格特点后可在各种场景下开启“MBTI雷达”主动避雷。从现实到虚拟,从人到物,MBTI变成“万物皆可测”的万能模板。
巴纳姆效应的影响
巴纳姆效应指人易相信抽象的一般性人格描述并认为适合自己。任何性格测试都会应用此效应,MBTI让用户做很多题目(最多100多道)后给出参照,相比星座,在可信度上较高,用户做完题后更倾向于认可答案。
它好用的原因
理论是否严谨与是否好用是两码事。MBTI好理解且好用,虽然有比它靠谱的心理学测试,但与星座、面相、生辰八字等相比要靠谱得多,做个小测试就能了解自己性格特点。
打造社交货币方面
MBTI打造了一种社交货币(谈资)。火爆后大量用户谈论自己的性格标签,制作表情包和段子,还有如ENFJ的穿搭、爱好美食等衍生创意方向,这都是其不断传播的原因。
快速给人归类方面
认知资源有限性:人在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受心理能量限制,MBTI和星座类似,可用来快速定义他人或自己,节约认知资源。归属的需要:我们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用MBTI定义自己或他人可将自己或他人归属到某一类别,以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很多人以人格为名找到同类并有意靠近描述的特征。
MBTI的可靠性探讨
编制者非心理学专业人士
披着心理学外衣的MBTI由非心理学专业人士编制,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民科”产物。
重测信度较低
MBTI的问卷较依赖当时表现,例如测验时情绪不同结果可能不同。有研究团队邀请人们在5周前后分别进行两次MBTI测验,50%的人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得到不同测量结果。
结构效度很低
阿克隆大学的研究发现MBTI的结构效度很低,结构不稳定。
MBTI是一个颇有道理的职业人格测试,但也仅仅只是个心理测试而已,可作为一种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