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丛台不夜天: 千年典故跃成光影盛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丛台不夜天: 千年典故跃成光影盛宴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2025-02-12/detail-inekerfh2530805.d.html

这段时间丛台公园火爆朋友圈,去丛台公园赏夜景、看灯光秀不仅成为每个邯郸人的春节期间必“打卡”活动,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纷纷前来。

夜色下的丛台公园化身一座流动的“文化博物馆”,以光影为笔、历史为墨,在夜色中绘就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游客们在这里触摸历史、感受诗意,体验了一场文化与科技交织的盛宴。

据统计,除夕至正月十二,丛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72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0万。

地标“活”起来,
邯郸文化跃然眼前

“妈妈快看!这个灯箱可太好看了,用这么多元素组成了‘邯郸’两个字。”2月8日晚7时,丛台公园南门广场上,8岁的赵乐指着“字绘邯郸”艺术灯光装置兴奋地喊道。赵乐面前的装置以汉字“邯郸”为形,巧妙嵌入邯郸学步像、胡服骑射青铜雕塑、市博物馆建筑轮廓等14个城市符号,灯光透过一个个图案照射在地面,仿佛将2000多年前的典故投射到现实。

“你看我学得像不像?”只见赵乐根据艺术灯光装置上“邯郸学步”图像做出的夸张步伐,他踮脚晃臂、摇摇晃晃的模样引得周围游客笑声连连,手机镜头纷纷对准这对欢乐的母子。

沿南门向北,爱情大道的地面忽然泛起涟漪——国风互动投影系统感应到游客脚步,瞬间绽放出牡丹与星辰。两位身着战国袍的廊坊姑娘翩然走过,衣袂拂过之处,汉水波纹与成语篆书交叠显现,投影光影在她们发簪上流转,引得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我们特意选了战国袍打卡,就像穿越回赵武灵王的时代!”廊坊游客陈香丽告诉记者,她们两人虽然也是河北人,却是第一次来到邯郸,“邯郸不仅风景好、美食多,文化氛围更是浓,这虽然是我们第一次来邯郸,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沿爱情大道继续前行,不远处便有一对情侣在“步步生花”地牵手前行,只见他们每踏出一步,脚下便升起一朵发光的并蒂莲,引得孩童追逐嬉戏,将花瓣踩成漫天流萤。

光影溯千年,
丛台夜宴照见战国风云

晚7时30分,武灵丛台遗址下早已人头攒动。随着编钟乐声响起,古建筑墙体骤然化作巨幕:战马嘶鸣声中,赵武灵王跃马挥剑,胡服骑兵列阵如潮。

这场《望丛台》光影秀以8分30秒浓缩赵国百年兴衰,当战马呼啸而过时,观众传来阵阵惊叹。来自北京的游客赵先生举起手机全程录像:“这比历史纪录片更震撼!光影在丛台砖瓦上流动时,好像能触摸到时间的纹路。”

“纸上谈兵的不是赵括吗?原来这个故事发生在邯郸!”丛台南端城墙下,6岁的阳阳指着3D动画大喊。1584个成语化作漫天星斗,在城墙上演绎着动态画卷:“黄粱一梦”里书生在学步桥畔酣睡,粟米饭香仿佛穿透屏幕;“背水一战”中韩信在滏阳河畔排兵布阵,刀光剑影令孩子们屏住呼吸。

带着女儿观展的市民王靖笑道:“这比背成语书有意思多了,大年初一到现在,我们已经第三次来了,孩子游玩中不自觉地就学习了成语。”

成语文化街中,悬挂着的成语文创串灯照亮夜空。市民张晶晶带着爱人和孩子一起参观游玩,“我现在虽然定居在天津,可丛台公园对于我来说,不仅是公园,更像家门口的大花园,今年回到家,却发现这个熟悉的大花园变了样。”

“小时候,丛台公园晚上不开放,后来开放了,但可玩可赏的地方却不多。今年过年回到老家,我才发现这个陪我度过童年的公园完全变了样。”说话间,张晶晶又拿起手机对着成语文创串灯拍了张照,“拍下来,给同事们看看,下次邀请他们一起来邯郸。”

守护与温度,
灯火璀璨下的暖心保障

璀璨光影背后,一群“守夜人”正在默默付出。在公园主控室,市城管执法局园林局工作人员郭晓峰紧盯监控屏幕,手中对讲机不时传来指令:“爱情大道客流增加,请安保组增援”“武灵丛台设备温度正常”。监控画面里,一位老人突然踉跄的身影让他瞬间绷紧神经,直到看见巡逻员箭步上前搀扶才松口气。连续值守的他嗓音沙哑:“春节客流量是日常的20倍,但看到孩子们安全地笑着学成语,什么都值了。”

武灵丛台西侧,安保负责人李永刚的扩音器已换了三次电池。“请大家沿黄线排队,小心台阶!”他的声音淹没在人潮中,便反复用手势引导人流。

趁着喝水的间隙,他从兜里掏出润喉糖:“嗓子都快冒烟了,但游客们一句‘辛苦了’比什么都提神。”最让他感动的是,几个中学生见他声音嘶哑,主动帮忙维持秩序,“孩子们说这叫‘毛遂自荐’,刚看成语灯光秀学的!”

温暖服务还渗透在每个细节,游客服务中心里,工作人员张振亚为带孩子的妈妈端来两杯热水;丢失身份证的保定游客通过广播5分钟寻回证件;来自成都的张奶奶坐着免费轮椅游览全程后感慨:“连厕所都有热水洗手,邯郸人待客比亲戚还贴心!”而游客服务中心的印章台前,工作人员郭佳的手指被印泥染得通红:“每天盖几百个章,但听游客说‘要把邯郸文化印在心里’,就觉得特有成就感。”

“丛台公园不仅亮起来了,更成为了一座有温度、会讲故事的城市客厅。”采访中,不少市民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当古老文明遇见现代光影,邯郸正以创新的姿态,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在这里,历史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孩子们追逐的光点,是恋人指尖触碰的星河,是万千普通人守护的文化薪火。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梦洁/文 通讯员 周凌烨/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