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量子通信技术以其卓越的安全性、巨大的信道容量、高速的通信速率和极高的隐蔽性,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其诞生至今,已逾三十载,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技术实践正逐步从实验室的温床走向现实世界的广阔舞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量子通信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学习探索期(1995-2000年):期间首次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2000年成功完成了单模光纤1.1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
快速发展期(2001-2005年):相继实现了50公里和125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
初步尝试期(2006-2010年):完成了1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芜湖和合肥分别建成了量子政务网和全球首个光量子电话网络。
大规模应用期(2010年至今):
2010年,合肥成功部署了首个城域量子通信实验示范网,覆盖主城区,光纤长度达1700公里,通过6个接入交换和集控站,连接40组“量子电话”用户和16组“量子视频”用户,服务于对信息安全有极高要求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军工企业及科研院所。
2011年,我国研发出兼容经典激光通信的“星地量子通信系统”,实现了星地之间的量子与经典通信并行。
2012年,北京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建成,实现了高保密性的视频语音通信、实时文字交互和高速数据文件传输等应用。
2014年,济南量子通信网实验网正式投入使用,包含三个集控站,56个用户节点。
2016年,世界首条量子信息保密干线——京沪干线建成,全长2000余公里,连接北京、济南、合肥与上海,实现了城际间的量子通信。
2016年8月,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为全球光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2020年,我国计划实现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构建联接亚欧的洲际量子通信网;至2030年,目标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目前,我国在量子密钥分发的实用化方面已位居世界前列,新技术突破层出不穷,自主研发的量子路由器、量子程控交换机及终端设备已能满足实用化需求。
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未来趋势
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势头强劲,民用领域已见成效,但军用领域的工程普及尚需时日。然而,量子通信的独特优势预示着其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前景。
量子通信有望用于构建远程通信网:当前,单光子在硅光纤和陆上自由空间的传输距离受限,量子通信距离仅百余公里。通过结合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纠缠交换和纯化技术,制造量子中继器,可突破现有通信距离限制,实现全球意义上的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有望用于深海军事通信:岸潜通信一直是军事通信的难题,而量子通信不受传输媒介影响,抗海水干扰,信噪比要求低于传统通信手段30~40分贝,为远洋深海安全通信提供了新途径。
量子通信有望构建超光速、大容量军事信息网:量子通信具备超大信道容量、高速率和信息高效处理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