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投资有哪些常用的估值指标?
指数投资有哪些常用的估值指标?
在严肃投资中,给投资标的估值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估值能够告诉投资者不同视角下投资标的的“性价比”。
ETF为代表的被动指数投资产品兴起,而ETF产品跟踪特定指数,持仓也是该特定指数的成份股。因此,ETF投资也需要掌握如何对跟踪指数进行估值。
对于指数的估值,常见的指标包括市盈率(PE)、市净率(PB)、股息率等,本文带大家来看看不同的指数估值指标和适用的指数类别!
市盈率
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收益
简单理解,分子是咱们为获得股票付出的本金,分母是该股票对应上市公司创造的对应收益。那么市盈率的概念就是大家投入的本金理论上需要多少年能收回。例如10倍市盈率,就是以当前价格和盈利水平算(未来可能变动),大概需要10年可以收回成本。
因此,高成长的科技行业往往对应高估值,这是因为科技创新企业多处于生命周期初期,存在研发投入大、短期盈利现金流偏低的特征,主要依赖拳头产品未来某天研发成功后带来的爆发式增长,相对而言,“收回本金”的理论期限较长。
估值越高,代表市场对该科技行业的“容忍度”越高,越愿意“忍受”更长的“理论回本期”。但大家也需要警惕高估值潜在的风险,一旦该行业依赖的产品研发或者商业化环节出现问题,市场能够接受的估值会大幅下调。
举例来说,科创100ETF(588190)跟踪的科创100指数布局科创板中小市值个股,成长型较高,市盈率(剔除负值)为47倍,代表市场当前对该指数赋予的估值较高。与此同时,科创100指数对科创板不同行业的整体表现能力较强,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单个行业的权重超过35%,因此受单一行业预期变化的影响也较小,具有一定风险分散能力。
市净率
市净率=每股股价/每股净资产
如果说市盈率是动态的、增长的视角,那么市净率就是静态的、实际的视角。简单粗略理解,就是企业现在把自身的资产全部变现、债务全部偿还,剩下的钱中每1块钱在市场上的估值是多少。
市净率估值法的普适性较强,除了部分极其轻资产的行业外,对大多数行业都适用。
A500ETF(159339)跟踪的A500指数是A股新时代的核心宽基指数,通过行业均衡方法,覆盖了35个中证二级行业中的35个、覆盖了93个中证三级行业中的92个,对A股市场自由流通市值覆盖度高达55%,对A股市场表征能力较强。
截至12月4日,A500指数的市净率为1.50,也就是说指数成份股账上的1块钱,在市场上平均给予1.5元的估值,处于过去十年14%的分位数。换言之,指数比历史上86%的时候都要便宜。
股息率
股息率=每股分红额/每股股价。
高股息红利近年来关注度持续提升,伴随A股市场分红生态的持续完善,未来银行为代表的高股息行业分红水平有望持续提升。分红相对股价涨跌而言,是确定性更高的收益,在低利率时代下,高股息资产或是可以关注的投资方向。
高股息ETF(563180)跟踪的高息策略指数,当前最新股息率为5.17%,银行行业的权重高达46%,大家或可加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