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益生菌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精神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为您介绍益生菌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最新研究进展。
人体肠道内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肠道微生物,它由栖息于小肠和大肠的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主要由细菌占主导地位,也包括病毒、噬菌体、真菌在内。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脑-肠轴使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保持同步。因此,肠道微生物紊乱可以影响宿主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在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精神疾病对个人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经济负担都造成了重大负担,但由于其病因错综复杂,发病机制不清,现有的治疗方法单一、疗效欠佳,因此,需要开发更加安全、创新、有效的治疗手段。
临床研究表明,破坏肠道微生物稳态会损害人体的身心健康,这说明肠道微生物紊乱可能是宿主对精神疾病易感性的基础。益生菌在改善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说明可以通过特定的益生菌补充剂靶向地治疗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强迫症、焦虑症)。
肠道屏障与血脑屏障可以阻止肠道内菌群有害代谢物、腔内抗原和毒素等进入循环系统,而压力和不健康饮食等因素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屏障的完整性,导致“渗漏”,使肠腔内有害成分发生易位进而增加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像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目前已经被发现和肠道微生物紊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以抑郁症为例,大量研究都支持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微生物轴参与抑郁症发病,包括肠道屏障破坏、肠道微生物紊乱、神经递质系统失调、神经可塑性功能降低、免疫系统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等。
研究发现,益生菌不仅可以调节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缓解肠渗漏导致的机体炎症水平,恢复肠屏障功能障碍 ,还可以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调节微生物代谢物质等,继而减轻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经炎性效应。
例如在抑郁症的治疗中,丁酸梭菌能够通过刺激脑源性神经性营养因子(BDNF)分泌等途径,改善抑郁;鼠李糖乳杆菌JB-1通过调节谷氨酰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循环,减轻抑郁造成的应激行为(暴躁、攻击性行为等);使用复合益生菌(长双歧杆菌和瑞士乳杆菌)后 ,患者贝 克抑郁量表(BDI)评分有所改善。
鼠李糖乳杆菌
与单一菌株的益生菌相比,多菌株益生菌在减少抑郁症状方面疗效更为显著。已有多个临床研究证明符合益生菌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且具有依从性高、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等优点。
在肠道微生物与精神疾病相关性方面的研究中,近期发现了促炎性梭状芽孢杆菌和抗炎性双歧杆菌之间的生长失衡,是孤独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针对这个靶点的治疗,可以采用促进调丁酸产生的菌类,如真细菌、瘤胃菌科、丹毒丝菌科和毛螺菌科等,已经证明对孤独症患者康复有利。
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益生菌和精神疾病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揭示了内在机制。如美国的研究,发现食用多菌株发酵乳制品后,健康志愿者面对情绪面孔注意任务时,控制情绪和感觉中枢处理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显著加强。在另一项对比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服用益生菌的志愿者在完成情绪决策任务、情绪识别记忆任务时,扣带回、楔前叶、下顶叶、丘脑和海马旁回的血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了服用益生菌,对控制情绪和感觉中枢处理的大脑区域的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磁共振波谱(MRS)可以测量脑内多种神经代谢物质水平,运用该技术,研究人员发现服用鼠李糖杆菌JB-1后,脑内谷氨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和GABA 水平增加,表明益生菌能调节脑内神经物质代谢水平,为益生菌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综上所述,益生菌可以调节体内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缓冲压力的负面影响、提高认知水平、改善大脑功能及结构,这些都为益生菌在预防、治疗精神疾病奠定了基础。MRI技术等,为探索益生菌防治精神疾病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功能、结构、代谢多个维度的先进技术支持 ,有助于提高医生对益生菌作用于疾病治疗的理解,并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