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成冰”,一起来做“冰魔法”!
“击水成冰”,一起来做“冰魔法”!
当你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水,轻轻摇晃后,水会瞬间变成冰。这种神奇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让我们一起探索过冷水的奥秘。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水时,水看起来还是液态的“冰水”,但当你将它倒入容器或者轻轻摇晃一下时,水会瞬间变成冰!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叫作过冷(Supercooling,又译超冷冻)。过冷是指液体在温度低于其常规凝固点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液态的特殊现象。我们上述提到的水就是过冷水,指的就是降到冰点以下,但仍然没有结冰的水。
水的结冰其实是一个结晶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足够低的温度来让水分子摆脱原有的稳定状态(也就是克服“自由能障碍”),还需要一个成核点。所谓成核点,就是水分子可以围绕其形成固态晶格的“支点”,比如水中的杂质颗粒或者容器表面上的微小缺陷。
如果水中没有足够的成核点,即使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水分子也找不到可以排列成冰晶的“基点”,于是液态水就能保持过冷状态,直到某种外部因素触发它迅速结冰为止。
触发过冷水结冰的常见因素包括:
- 物理扰动:轻轻晃动或碰撞过冷水,会打破其中水分子的稳定状态,触发结冰过程。
- 杂质或容器表面特性:如果水中加入微小的杂质,或者容器表面具有促进晶核形成的特性,水分子就会围绕这些“成核点”快速形成冰晶,启动结冰。
- 温度进一步降低:当温度降得更低时,液态水的稳定性会大大降低,水分子更容易进入固态结构,促使结冰发生。
Kalita 等研究者关于过冷液滴在真空中的冻结过程进行了成像研究,认为该过程成核点为冰碎片,并给出相应的冻结模型:当冷冻开始时,冰枝晶通过液滴展开,在0°C下它从外到内慢慢冻结,形成一个坚硬的外壳,随着内部压力的增加,外壳会受到压力,压力足够高时外壳破裂。这种外壳可以破碎形成冰碎片,也可以破裂形成烟囱状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内部的气体可以到达表面。这些气泡也可形成冰碎片。任何一种途径形成的碎片都可以使液滴冷冻成核。
过冷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表现形式。除了我们熟悉的“击水成冰”现象,过冷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表现形式。
- 摇摇冰:不仅是纯水,很多饮料也能出现过冷现象。近些年流行于景区和街头的“网红摇摇冰”正是利用了过冷的原理。当饮料处于过冷状态时,轻轻摇晃就能促使液体迅速结冰,形成类似沙冰的口感,既好玩又清凉解渴。
- 冻雨(Freezing rain)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当0℃以下的过冷雨滴降落到地面或物体表面时,会迅速冻结,形成一层光滑的冰。这种现象常导致植物、电线等物体表面覆盖“雨淞”或“冰挂”。虽然冻雨在视觉上很美,但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例如,2008年我国华南地区的严重雪灾中,冻雨是主要成因之一。
- 飞机结冰:当飞机穿过含有过冷水滴的云层时,水滴碰到机身或机翼表面会迅速结冰,形成冰层。这种现象会破坏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影响飞行安全。因此,航空公司会采用防冰措施,比如加热机翼或使用防冰液,以确保飞行安全。
- 工业领域:在工业和科学研究中,过冷现象被用来探索材料的相变过程,优化冷冻技术。例如,研究者利用过冷现象改进食品冷冻技术,或者研究金属在冷却凝固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
过冷现象不仅是一种物理学上的奇妙现象,同时在生活和工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它既带来了许多趣味的体验,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过冷现象以及水结冰的具体机制,科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的确切结论。本文提供的内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旨在以科普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