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浅谈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浅谈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IUF87FL40538DUKA.html

从殷商时期的整片式皮甲,到秦汉时期工艺成熟的札片式铠甲,中国古代甲胄的演变历程见证了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本文通过丰富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详细介绍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甲胄的形制演变、材质变化以及编缀工艺的革新,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装备的智慧与魅力。

一、甲胄形制的演变

先秦至两汉时期甲形制上,分为整片式甲和札片式甲两类。整片式甲目前考古发现的遗物为整片皮革制成。殷墟大墓发现的皮甲遗迹是这类甲的代表,这种甲制作方便,在古代使用应是比较普遍的。西周时期,青铜泡缝缀于皮革或织物上制作而成的甲,也是商代整片式甲的延续。

西周时期虽已出现长方形甲片,形制上也与后期札甲甲片类似,但是这种甲片还是缝缀于衬底的皮革上,甲片之间并不发生连属关系,所以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札甲。

东周时期甲片己全部过渡为札片,甲的编缀形式也脱离了整片式甲的缝缀形式,初步形成了札甲的编缀模式,秦、汉恺甲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札片,编缀方式也已定型化。

札甲成为东周、秦、汉时期甲的主要形制。这一时期的札甲分为两类。一类由大片皮革和甲片复合而成。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的销甲标本虽然都己形成了甲片,但是这些甲片还需要固定在皮革的衬底上,如长安普渡村出土的长方形甲片就是镶嵌在皮革的底衬上。

这种甲不仅要有皮革衬底,还要留有皮革包边。这种制甲方式,战国晚期到秦代仍被使用。秦代的这种复合型铠甲分为三种类型。

高级军吏俑使用的两种恺甲上部多为皮革,下半部为皮革衬底内镶嵌札片的结构,分为“V”形下摆和圆桶形下摆两种,另一种中级军吏俑使用的销甲,则在边缘留有较宽的皮革包边。

这三种复合甲甲衣的主要部位由札片编成,边缘为皮革。与西周时期复合甲相比,秦代这种高级别军吏使用的甲,不仅札甲与大片皮革之间有连缀关系,而且甲片之间也有编连关系。

二类完全由甲片编成,分为三型。A型基木片为长条形、梯形甲片,这类甲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为典型,在汉初见于杨家湾汉墓俑甲、呼城二十家子汉墓等地出土实物。

该型销甲东周时期还是以长条形甲片和梯形片共同编成,长条形甲片用于上旅,而梯形甲片用于下旅,但是此时的上旅只有一层甲片,而下旅还是呈圆桶状,开日在一侧。

《秦律杂抄》记载:“漆园殿,货音夫一甲,令、垂及佐各一盾,徒络组各廿给。漆三岁比殿。”

秦代不见这种甲片编成的铭甲,到汉初,杨家湾汉兵马俑所着的恺甲则以长条形甲片编成上旅部位,下旅和披膊部位开始使用长方形片和梯形片,恺甲分为两种形制。它呈背心状,没有披膊和下摆,并且在肩膀处以系带连结,另一种有披膊,并有“v”形下摆,这种甲衣应该是在侧边开合的。

武帝时期以后的二十家子汉城,也出土这种长条形札片编成的铁甲,其下部的裙摆部位和披膊部位则使用了鱼鳞甲片,并且还有较大的立领,但是甲衣是呈对襟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制。

B型基木片为长方形甲片,销甲多由身甲、披膊编成,秦朝、汉初此型甲的数量较多,代表这一时期常规甲的基本形制,多数秦甲属于此型。汉初只有南越王墓、齐工墓出土甲是由长方形甲片编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型由鱼鳞形甲片组成,多由身甲、披膊等部位组成。秦代已发现了主体部分是鱼鳞形甲片的石甲,但是甲衣的附属部位还有相当部分的长方形甲片,这说明秦代是此类甲的早期阶段,汉初的情况与秦代类似,但是鱼鳞形甲片的使用量逐步加大,直至一领甲完全可由鱼鳞片编成。

自殷周至汉初制作胃的材质经历了从青铜、皮革至铁质的变化,出土材料证明青铜、皮革至铁的演变为这一时期的基本发展脉络,至于青铜与皮革材质的早晚,因目前没有更多的材料,尚不能定论,我们趋向皮革材料较早。

二、甲胄的结构与功能

从造型和结构看,先秦到两汉胃的形制分为两类:整体式和札片式。整体式,由青铜铸成或皮革做成,商代、西周时期流行,多为覆钵形,没有专门露出面部,对头部的两侧、后部、颈部缺乏防护。札片式,由胃片连缀而成。

战国早期的胃由各种形状的胃片,通过边缘的孔眼来组编而成,采用的制作方式与札甲类似,胃的上半部如覆钵,下部有外翻的边沿。

战国后期燕下都的铁胃完全由小型规整的胃片组编而成,形状如圆球;始皇陵出上的秦代胃比前者更为大方,总体呈“风”形,最下层外翻,并且考虑了宵与甲在肩部的接触要求,专门在胃的两侧设有“!叫”状下沿。

西汉初年的胃则改变了战国时期将头部包严的传统,发展出了专门的护耳、护颈部位,胃的整体造型与战国晚期、秦朝的有所不同。

《司马法·定爵篇》记载:“弓矢围,受矛守,戈戟助,凡五兵,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恺甲的功用就是抗击外力的打击,在这种要求下越坚硬的物质越适合用来制甲,但是销甲最终要被穿于人体,所以实用的销甲还要保证人体的活动要求。

只有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销甲才有实用性。与整片式甲相比,先秦两汉时期所形成的札片式甲在抗打击性和灵活性两方面都比较先进。

单层皮革很容易被刺穿,而数层皮革合起来防护的能力则大大加强,札甲的抗打击性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原理。札甲通过甲片的叠压,来增加被打击处的强度,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还分散外来打击力度。早期札甲如西周时期铜甲的甲片,通过甲片四角的孔眼穿在衬底或皮革上,同层甲片和不同层间没有叠压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上的札甲在上半部,已开始使用前中间片向两侧依次叠压的形式,甲衣的下半部和披膊甲片之间仍没有叠压,层与层之间则以最下层依次向上叠压。

战国晚期至秦代甲胃同层间札片的编连无论在甲衣的上部或下部、披膊都采取这种编连形式,甲衣的三个部位中层与层间的叠压关系各有不同。

身甲部分上部甲片每层依次向下叠压,而下层甲片则依次向上叠压,上下部共同叠压在一个中间层,汉代同层甲片间编连方式基木同秦代,层间的叠压也基本相同。

三、札甲的叠压与灵活性

札甲的叠压形式首先保证了甲衣的整体性,甲片间的叠压使得一领甲衣形成一个整体,保证了甲片间的结合,这样甲衣才能形成一定的抗打击能力。

其次,叠压使层内和层间甲片的厚度有所增加,因为甲片间叠压时要保证上下片孔眼对齐,使得甲衣除边缘甲片外的大部分都处于叠压状态,从而使厚度增加至少一倍。

第三,这种叠压方式一可以消解打击力,首先使打击力向同层后面的甲片传递,接着也可以向下层甲片传递,这样逐渐化解了外力,起到防护的作用。札甲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保证身体各部位的自由活动。

战斗动作的完成要依靠上肢和下肢的活动,如射、刺、勾、劈以及奔跑、跳跃等,整体式甲如皮甲若保证皮革的硬度则必然限制了活动能力,增加活动性则又使甲衣软化,抵抗力会下降;

整体式金属甲虽然抵抗外力的能力增加,但是人体只能在其形状限制下活动,而札甲则一可以避短扬长,综合两方面的优势。

《周礼·司兵》记载:“掌五兵五盾,又军事建车之五兵。五兵者,戈、受、戟、酋矛、夷矛。”

其灵活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固定与活动编缀方式相结合增加甲衣的灵活性。西周时期青铜甲片固定在底衬上,甲片不能活动,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甲己采用札甲的编缀模式,秦代西汉时期这种模式已经定型,成为札甲的基木编缀方式。

固定编缀用于不需在活动的甲衣上身部位,甲片在层内和层间均由甲片的上下左右四边的孔眼来完成,由绳索丝带紧系,甲片不能活动;活动编缀则是层内甲片的左右边相叠压,上下边则由较松的绳索或丝带连结,由这种方式编缀的甲片层与层间可以缩合。

为保证战斗动作的完成,根据甲衣的部位采用不同的串穿形式,甲衣的主体上身一般采用固定方式编缀,而前臂和下体则采用活动方式编缀。全部采用固定方式编缀,甲衣则丧失了活动能力;全部采用活动编缀则扩大了甲衣的可动范围,对甲衣的防护能力有所破坏。

所以综合两种编缀方式的长处,既可以保证甲衣的强度、又提供了必要的灵活性。采用不同规格的甲片来增加甲衣灵活性。札甲的组编还可以通过改变甲片的规格,来改进甲衣的灵活性,大型甲片显然比小

型甲片可活动能力小,如曾侯乙墓甲片总计由五层甲片编成,下摆部位就由四层甲片组成,甲片的片体较大,而秦代则已出现了由十多层甲片编成的甲衣,甲片的规格已较小;西汉时期甲片发展为更小型的鱼鳞片和叶形片,使得甲衣活动起来更加灵活。

结语

秦汉时期的恺甲与东周时期的恺甲相比甲的主要组成更加分明,上、下旅、披膊三者甲片形制、编缀方式明显不同。恺甲防护的部位在东周销甲的基础上有所扩大。秦始皇陵出上的恺甲材料还表明秦代恺甲的类型更加多样,同一时期使用的恺甲较系列化。

参考文献:

《周礼》

《荀子》

《秦律杂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