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细说春节遗产与现代社会文化建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细说春节遗产与现代社会文化建设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qcb.com/wenshi2/dalishi/2024-12-06/5714324_pc.html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决定,中国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春节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化创造力。春节,不仅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是世界的节日。

春节是我国的主体节日,近年我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系统后,保护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进一步提升了已有资深“国假”地位的春节的关注度,研究文章已有不少,但又感到很难把春节说透,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它是一种文化责任遗产建设的新开端,而这种情况过去没有。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文化,大文化是自然、社会关系与日常文化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笼罩人们而不为人们所知。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大文化已所剩无多,西方节日大文化已被政治解体、民族矛盾、宗教派别和企业利益所切分。中国的春节大文化却一直保留下来,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现实功能。对它的评估不能用西方经验去衡量,它是另一种十分不同的文化体系。保护春节大文化是国家与社会个体成员共同责任的交汇点,而能以这种责任为遗产者,唯有春节。二是认同节日文化是国家可持续文化的新建设。在现代社会,春节还是一种公共教育资源。历经20世纪的社会变迁、战争灾难、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变革,世界有很多国家在历史遗产、思维方式和现实生活关系上发生了断裂,其中也包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近年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努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概念得到了传播,但实际上,节日遗产保护还有很多现实问题,远比这要深刻得多和复杂得多。它涉及现代人对祖先创造的节日概念的认同,而认同这种概念,就意味着要自觉地维护祖先的历史、保护环境,保持社会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还意味着要动员每个相关的人在各自生存的条件下积极参与生存空间的建设,保障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可持续的文化存在,这也是新课题。

春节文化遗产

春节是从我国农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一套崇尚自然和约束自我的社会活动模式。它渗透到不同社会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中,对我国哲学、社会、经济、法律、文艺和传统技术各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春节的文化分量之重,是其他法定传统节日所不能比拟的。

春节是岁首庆典节日,与我国廿四节气中的冬至、小寒、大寒和立春四个节气相关,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时间却将近一个月。这是因为我国的立春通常是在冬至后的第46天,或者是在大寒后的第15天,所以各地过春节基本都在这一段时间内。一般都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共22天。中间的正月初五正好处在大寒与立春交替的时间点上,故各地还要庆祝一番,叫“破五”。春节的原意是庆祝去年的收获和祈祷来年的丰收,但它也不是单纯的历法节日,还有国家农政管理和民间节庆文化传统的双重含义。

春节成为了大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我国历代方志有连续记载,为其他法定传统节日所不及。仅从民国以前的方志看,举几个例子说,北京古都的春节记载,自辽代(907年)至1941年,共1035年;侨乡福建的春节记载,自宋淳熙九年(1182)至1949年,共768年;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春节记载,自宋淳祐十年(1250年)至1949年,共699年。春节记载因此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史料库。它们虽然不是现代学术资料,但仍以接近我们讨论的方式,历时千百年地记录了中国这一重大节日,弥足珍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一部春节史,是国家礼俗制度史,也是地方社会生活史,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各地春节活动分布在八个节点上,包括小年、除夕、初一、初二、初三、初五、初七和十五;二是对小年、除夕、初一、初二和十五5个节点记载较多;三是对初三、初五和初七的文字记载少,但却在口头传统中保存了它们的信息;四是少数民族春节记载不多,但仍有线索,并能从中多少看出本民族节日的特点。

春节大文化遗产的核心是形成了一批文化符号。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文化符号,它们在不同社会和不同历史时期,构建了人与自然多元关系模式,有了这些文化符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

纪年动物。这是一套动物符号,把天象历法、农业岁时与人的生年结合在一起,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以冠年,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和亥猪。它们从岁首贯穿岁尾,以春节关联人生。

红包。“红包”是新词,旧称“压岁钱”。子时交年时刻,祭列祖、发压岁钱,晚辈给尊长拜年,是中国人的钱的民俗,有伦理文化内涵,在除夕、初一和初二都有集中表现。

对联。春节把象形文字和造纸文明集中到一起,即贴对联。在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和后来的其他书写文字中,都有“年”字,一直流传到今天。对联在文人诗词楹联和民间文学中保留至今,并在其他各种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和商业活动中也广泛使用。

年画。“年画”是新概念,20世纪初首见于北京《京话日报》主笔彭翼仲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倡“绘进步年画”(王树村《年画史》第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但春节年画的形式早就有了。它保存了中国人敬奉祖先、灶神、门神、土地、财神、钟馗和其他神杩等民间宗教信息,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国年画对延安版画、革命油画、抗战漫画、红色军事浮雕和广场纪念建筑等都有深刻影响。

龙与狮。从初三起,王者与民同乐,耍龙和舞狮子,迎神赛社。在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中,舞龙与舞狮已成为中国春节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灯笼。正月十五春节中的最后一个大节,称“元宵节”,它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是挂灯笼。魏晋以后,佛教传入,有“燃灯表佛”的含义。道教在此日讲究吃元宵、看灯会和放焰火,称“上元节”。

鞭炮。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有三种用在春节中,如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火药的玩具是鞭炮。但火药有火力和杀伤力,需要管理使用。

饺子与汤圆。这是春节饮食符号,平时也吃,但春节必吃。

故事。春节故事资源丰富,是春节口头传统的重要符号。北京大学顾颉刚教授于二十世纪20年代搜集正月十五孟姜女的歌谣,把春节与长城联系起来。现在我国华北、中南和华南地区乡村还有春节期间演孟姜女戏的习俗。

中国人认同的文化符号肯定不止这几种,但从历史文献和现代社会海内外传承的春节文化活动看,以上符号使用是较为广泛的,它们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也是较为突出的。

春节与社会建设

春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现在过春节,不只是复习历史和重温传统,还涉及政府政策改革的重大现实问题,例如政府法定节假日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现代城市化和新媒体对春节运行的影响等。这些都关系到正确使用和保护春节遗产的问题。

春节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在社会各阶层共享节日传统文化的领域里是没有社会公共利益对立面的。现代世界受到商品经济的制约,过分重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重视人流的增加、物流的积累。可是,在这个计算当中,并没有把人类的情感和文化价值观这类不能用数字计算的东西的价值计算在内。如果说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可计量的概念之上,任何东西都能变成一种商品交换价值,那就错了。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春节具有不可用GDP计算的价值。它是一种神圣性的存在,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去破坏它。相反,春节在世界各地华人所居住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肤色语言中存在千百年,我们任何人都有义务去尊重它和传承它。我们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欢度春节,可以发现,在人的价值观、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保护上,我们必须重新界定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市场,什么是私有,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进行市场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在哪些方面我们必须走出市场,用其他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在这方面,政府与民众的价值取向趋同共进,正是春节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政府春节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亲民政策建设。现在春节的领导致辞、机关团拜等,都是这类活动。在新闻导向上,它们反映中国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也更为贴近春节文化符号,这表明政府重视国家GDP的发展与国情民意的直接关系。

政府在春节期间加大公共消费投入,包括交通、医疗、商业、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而春节需求也可以使政府更广泛地关注公共利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促进政府公共机构运作系统的改革。我国政府改革交通运输系统成绩显著,春节期间的春运改革正是这类活动。现在四通八达的飞机、高速公路和国道,也成为春节与现代社会共建的纽带。人们说,城市的自驾游和农村的村村通公路成了探亲访友的感情路,一些普通的县路和乡路,成了致富路。

春节期间的社保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物价管理和对孤老空巢的关怀等,传达了社会公平的信息,远比平时管理更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春节民俗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转变为灾害因素的控制,如鞭炮造成的火灾,城市垃圾等,政府加强管理,还体现了政府在春节社会建设中的主导性。但政府不负担民俗消费。春节的民俗消费是春节经济的主要内容。它的特点是由个人、家庭和私人企业自己承担,虽然如此,它却是不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金融危机时期,都是由私人提供消费的最有活力的部分。由此要考虑到政府提供与民间提供的活力差异。

春节社会建设的关键是继承和发扬多民族多地区节日遗产。我国有56个民族,过春节的有大约32个民族,分布在多个区域内,创造了民族和地区认同程度最高的传统节日文化。各地各民族过春节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传统历法,但他们的历法的岁首与春节的岁首时间发生重合,便也在春节期间共庆节日,如藏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蒙古族等,但他们在本民族的历法时间内还要隆重地庆祝本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如藏族的“藏历年”和“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和傣族的“泼水节”等。有的民族因地区差异,过春节的时间稍有不同,如蒙古族过春节要比汉族晚十几天。还有的跨境民族,如朝鲜族,自唐代以后,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过春节。春节是民族关系政策和地方多元文化建设的平台。

春节与文化建设

新时期春节运行进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春节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关系已提到议事日程,春节文化符号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组成成分。但在现代变迁环境中,春节文化转型的方式十分复杂,同时海外华侨的春节凝聚力也有回归深层文化解释的新要求,春节文化建设已成为有广泛期待和未来传承影响的课题。

春节文化建设,应根据中国春节的独自文化特点,弘扬自然文化一体观的世界认知系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此外,要注意新媒体介质带来的文化影响。现在彩电、影碟机、数码相机、家庭电脑和手机替换了旧的通讯民俗符号,手机和摄像机成为节日馈赠上品。城市人看贺岁电影的人数激增,手机联络为务工就业人口提供了信息市场。央视春晚已是政府对现代媒体与文艺表演软管理的品牌,而各地政府管辖下的社会公益活动也层出不穷,自发举办的山寨版春晚、博物馆开放、公园开放和灯会游园等,也让百姓开心一乐,从中可见人民欢迎的春节文化建设种类。

春节文化建设要尊重宗教传统。我国春节中有获得广泛社会历史认同的信仰活动,如崇拜祖先神、水神、土地神、灶神、门神、财神、行业神,以及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等,春节文化传承始终包容各种信仰差异。同时,对世界宗教节日在我国的世俗化趋势也予以兼容。各级政府在春节慰问活动中,对非本土信仰的其他世界三大宗教信仰者,一律信仰平等,节假日休假待遇平等,三大宗教的信仰者也长期融入我国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并保留了信仰自由。

春节社会文化建设的效益不是由数字指标显示的,比方说原料增加了多少,产品数量增长了多少,就业人口增加了多少等,但它有一个特殊社会效益不能忽视,就是促使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春节遗产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功能性责任”。功能性责任是由传统文化衍生而从家庭结构中生成的一种责任意识,并由社会关系扩大为文化成员个体的社会责任。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比我们后来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古老得多,但在今天它还有新的生命力。春节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告诉我们,政府责任和个人责任在哪里进行有价值的交叉?其中哪些交叉会演变为春节遗产要素?这些交叉对政府建设和个人发展都有哪些意义?以及怎样建立共同的责任关系,并选择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个人发展的方向等等。

在现代社会,个人也好,国家民族也好,没有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也就没有了文化归属。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护春节遗产和进行社会文化建设,正在于关注它对现代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作用。它还能促进建立一种思路,使整个社会都认同历史与现实、社会关系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选择,积极建设人文文化。这项工作坚持下去,春节遗产就有了它的自立状态,国家政府就能给予更多的重视,同时它也能够更多地对政府的社会管理、经济风险和文化建设予以重要补偿。它还能在日益繁荣的世界多元文化中赢得尊重和交流。

(文/董晓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