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画和字形结构的基本特征
魏碑笔画和字形结构的基本特征
魏碑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魏碑的笔画和字形结构的基本特征,带您领略这一书法瑰宝的独特韵味。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统称,北魏最精,大体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这时的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阶段,属于一种不成熟的楷书。
魏碑的结构融多体之长,运用了伸展、偏侧原理。魏碑书法结构的伸展又可分为横向伸展和竖向伸展。横向伸展基于隶书的笔法,竖向伸展则基于楷法。偏侧即不求左右两边平衡。当横竖笔画交叉时,使交点偏右,造成左松右紧,形成一种奇巧险峻的形态,这一点大大区别于楷书。所以魏碑书法是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这或许就是三大书法体的共同特点吧。
魏碑基本笔画特点
魏碑基本笔画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简而言之,横竖起笔、收笔都要用顿笔、撤画收笔回勾或写成波浪式,捺收笔时向水平方向折出或写成捺点。口字左下右上两角包围。主要笔画常见写法如下:
1、点:主要有斜点、横点两种。斜点应用最广,形态较楷书的点偏长且见棱角。横点使用的范围比较窄小,横点如短横,一般的力度都是偏小,形态较为饱满。
2、横:主要有长横、短横两种。长横要写得沉着有力,自然伸展。短横似楷法。
3、竖:同楷书一样有悬针竖、重露坚两种,与楷书不同的是竖人笔处顿头明显。
4、撇:撇画有长撇、竖撇与短撇三种。魏碑的撇画起笔似楷书,收笔如隶书。
5、捺:写法与楷书相似,捺脚更明显。
6、钩:主要有竖钩、竖弯钩、横钩与斜钩四种。钩的形态较楷书长,而且尖锐表现出力度
7、折:折画强调转斩处的棱角明显,以求力度。
8、挑:形态多似楷法,用笔力度更强(如图所示)。
魏碑书法字形结构特征
魏碑书法字形总体结构特征和特殊结构处理:
第一,字形扁。魏碑书法字体,一般呈扁一平梯形结构。
第二,横画向右上方倾斜,横彼此平行,但横画斜而字不能斜。
第三,竖画左、中、右要求各不同。中画不论悬针、垂露都写成垂露。字内左边的竖画常向外倾斜,右边的竖写成垂直或向外倾斜。
第四,调整字的笔画布局,充满边框。以上“方”字的横弯尽量向外开阔,“月”字的撤和竖钩,尽量向两边占地。“存”中“子”部和“时”中的“寸”部的竖画大幅度右移,以使字充满边框。
第五,移动笔画、调整平衡。比如“于”,由于诸横,都是左低右高,右下角空,可将竖钩右移,以填补其空间,实现配重。在魏碑的书法作品“于”字中,如果某横画是这个字的最后收笔画时,可在收笔时,向右下方顿笔,以调整横画的左低右高,填补右下空间,实现平衡。
魏碑书法在合体字结构中除运用伸展、偏侧原理之外还运用了错落、简省原理,进而使魏碑字体错落多变、潇洒自如。魏体的错落特征与隶书相近,而也是是受隶书影响的结果。
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从此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魏碑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是非常盛行的,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魏碑书法直至今日,依旧备受魏碑书法大师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