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年春节档电影的文化解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年春节档电影的文化解码

引用
1
来源
1.
https://assets.msn.cn/content/view/v2/Detail/zh-cn/AA1zjTbG

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迎来爆发,总票房突破160亿元。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百亿元的票房成绩登顶中国影史,并跻身全球票房前15位。这一现象级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更折射出中国电影工业和文化输出能力的显著提升。


《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2025年春节档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复苏的标志性节点,在亿万电影观众的见证下,总票房已经突破160亿元。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更是一骑绝尘,单片票房突破百亿元,登上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一位,同时也在万众瞩目之下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15位,掀起全民“百亿补贴”的文化消费狂潮。

2月13日,国内多家权威媒体还同时开设了关注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直冲百亿”的直播报道,让很多观众成为亲见这一历史时刻的参与者。当天,该片也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正式上映。它已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和中国文化输出的标志性事件。

《哪吒之魔童闹海》没有大牌导演和流量明星加持,单凭影片本身获得观众认可,意味着中国电影具备了以本土化叙事突破全球市场壁垒的能力,中国电影开始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从“市场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型。

纵观整个春节档影片,整体呈现出多元类型,宏大制作与主流价值观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从武侠军事到悬疑推理,从神话重构到动画寓言,既延续春节档的娱乐传统,又紧扣文化命题。《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蛟龙行动》六大主力影片从不同维度切入,在展现中国电影工业成熟度的同时,也在叙事策略、价值表达、受众触达等不同维度上形成了极具研究价值的对照样本。这些影片既映射出中国电影产业的阶段性成就,也暴露出一些深层结构性问题,其得失成败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在经典重构中完成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融合

春节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景,神话、历史、武侠等传统故事耳熟能详的经典内核能够最快与观众的情感产生链接,并在电影院里实现共振。《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三部影片不约而同地以重构经典的叙事策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融合。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前作基础上,对传统故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重构,让哪吒突破了原本割肉剔骨还诸父母的人物设定,重塑了不愿被命运摆布充满反叛精神的角色。如果说《哪吒之魔童降世》主要表现的是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与对个人命运的改写;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主人公则打破了世俗规训,与旧秩序对抗,实现个体价值的重建,“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精神内核成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也延续了第一部的宏大格局与视觉奇观,努力在战争史诗的序列中重构着传统的角色。最为观众称道的是女将邓婵玉的重塑,为“封神宇宙”增添了英姿飒爽的一笔。经过封神战场的生死考验,邓婵玉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女将成长为兼具勇气与智慧的“中式女战神”,这一人物完全不同于原著中被物化的形象,成为了女性自我觉醒的代表,在银幕上完成了一次女性叙事的突围,被观众称为是“对男性的有力反击”。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武侠+历史”的叙事框架重构金庸经典,一反传统武侠片江湖恩仇的线性叙事,采用碎片化时空拼贴解构侠义精神。郭靖从草原到中原再到边城襄阳,三个地理空间的成长与漂泊,与当代青年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焦虑形成镜像:蒙古草原的质朴成长、中原烟雨的江湖历练、边境城池的原则坚守,不仅是郭靖的三重精神空间,也是每个现代人成长中的三重境界。

可以说,这几部影片都在原有IP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语境重构,实现了对年轻观众的有效触达。

家国叙事的多元呈现:从神话史诗到现实镜像

家国情怀同样是春节档最容易与观众形成同频的情感要素,《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展现了西岐军民守护家园的决心与勇气;《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则探索了武侠叙事与国家叙事的辩证关系。借郭靖、黄蓉面对家国所作的抉择,将个人命运与宋元交替的历史洪流紧密交织,试图实现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家国情怀的主题升华,以及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现代性诠释。

除了仙魔与武侠片,喜剧片中也少不了家国情怀的释放。《唐探1900》“喜剧+探案”的类型模式延续了十年,这一次以杂糅类型重述了华人的海外家国史,让观众笑中带泪,提升了影片的精神内涵。故事发生在1900年美国旧金山唐人街,这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国爆发庚子国难,而美国旧金山华人不仅地位低下,还受到当局和权贵阶层的歧视与驱逐。影片力图将侦探片的悬疑推理、喜剧片的轻松娱乐与历史的深刻沉重相结合,主人公在破解疑案的过程中面对的不仅是罪犯,更是东方与西方、革新与守旧的观念碰撞。这一叙事策略,既保持了类型片的节奏张力,又让悬疑类型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影片还融入了华工在美国修筑铁路的血泪历史,正如导演陈思诚所言“在电影中呈现那段历史,可以帮助今天的观众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唯有自强,方能无畏”。

军事大片《蛟龙行动》则聚焦深海,首开潜艇部队题材,构建了硬核科技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深海肉搏,都逼真再现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从核潜艇龙鲸号每个舱室的内部细节的真实还原精心雕琢,到单兵飞行服、无人机、机器狗等众多先进装备的展示,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也为抽象的家国概念赋予了具象的载体,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民族自信与文化共鸣。

四部影片从商周到宋元,从美国到深海,跨越三千年时空维度,相互呼应,家国同构。春节档对家国叙事矩阵的构建,证明家国叙事可突破线性史观束缚,转向更为宽广多元的表达。

动画电影的代际缝合:从低幼娱乐到家庭共同体构建

谁又能预料到军事大片《蛟龙行动》未能燃起的爱国热情,却被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掀起,其票房与口碑的全球性蔓延,让全球华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高涨。在国内,全民托举送《哪吒之魔童闹海》直冲百亿票房,在海外,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越来越多全年龄段观众打破了对动画电影等于儿童片的刻板印象,走进影院共同参与这场文化狂欢。数据显示,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观众结构中,30岁至39岁中低频观众占比突出,这意味着动画电影真正突破了低幼定位,成为全年龄层的文化消费选项。而早在十年前,中国动画电影就开始了全年龄段的产业定位,要求动画电影创作时平衡儿童偏好与成人审美需求,实现儿童与不同代际家庭成员审美的有机缝合。

事实上,春节档的两部动画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和《熊出没·重启未来》都在叙事中植入了家庭沟通、代际和解等伦理议题,以实现青少年文化与家庭价值的缝合。《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三组家庭关系为对照,对传统故事进行了有关亲情和友情的现代转译。如李靖夫妇对哪吒表现出的:你是我的孩子,无论你是魔是仙我都爱你;东海龙王敖光表面上冷酷无情,对儿子敖丙却温柔如水以命相护;申公豹为修仙不择手段,却因为父亲和弟弟的遭遇而转变为对抗权威的英雄。在这些儿童能够理解的亲情故事底色之上,还探讨了命运抗争、身份认同、体制对抗等深层次的命题,在思想上引起成年人的共鸣。

虽不及《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口碑炸裂,《熊出没·重启未来》一如既往默默开启后程发力模式,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熊出没·重启未来》的上座率和场均人次更升至第二位,有望获得十分可观的长线票房。同样,《熊出没·重启未来》的叙事策略及精神内核也是覆盖全龄段观众审美需求的,在人物和画面保持童趣的同时,探讨了成长、牺牲等深层次主题,实现了从儿童娱乐向家庭共情的范式转换。《熊出没》系列电影十一年伴随一代人成长,稳定的内容输出积累了观众信任,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收益。

作为六部影片中最没有“爹味”的电影,春节档的两部动画片真正做到了扩展受众群体,传递积极价值观。动画电影的突破性发展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具启示性意义的文化现象。

电影工业化的发展须建构以叙事为核心的创作体系

春节档的6部影片,除了《蛟龙行动》,其余5部都源自成熟 IP,并占据了春节档票房的前五位。其中“唐探”系列十年四部大电影,展现出其工业成熟度和稳定的系列化能力;《熊出没》作为国产动画最稳健的IP,十一年十三部大电影,每推出一部对于IP都是一次丰富和完善,推动了IP价值的可持续增值;《封神》和《哪吒》系列虽都是第二部,但却出自体系相同的神话宇宙,有极大的挖掘潜力,其票房成绩足以证明渐进式创新的可持续性;《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虽未成系列,但是与其相关的影视作品数量也不少。五部电影共同形成了中国电影宇宙矩阵,在技术上实现了迭代升级,在叙事上突破了“西方超级英雄”的封闭模式,建构了独特的“东方价值叙事”,具有了跨文化传播的潜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电影工业体系的迭代升级,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需要适配的创作体系支撑。尽管这些影片为全球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的新入口,但仍在剧作上暴露出极大的短板。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叙事上显得极其薄弱,导演专注于传统文化考据与视觉奇观的追求,却没有将其服务于角色成长或主题深化。除了邓婵玉这一高光人物,更多的人物被当作技术的傀儡和完成符号意义的工具人。奇幻、神魔、战争的工业感与人性、情感、心灵的丰富性在生硬的拼贴下呈现出叙事的断裂,让影片沦为空洞的视觉盛宴。《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试图以“现实主义”重构武侠,却在战争的史诗化与江湖恩仇的浪漫化之间顾此失彼,导致故事世界观破碎、主线模糊、支线割裂,主题与情节脱节,角色动机缺乏合理性。郭靖从懵懂少年到侠之大者的成长过程跳跃而粗暴。创作者忽视时代审美的变迁,人为贴上价值标签的创作方式引起观众的逆反,终致口碑崩盘。《蛟龙行动》的市场效果不及预期,或许有排片的因素,但其根源一定是剧作的粗糙。该片不仅仅是对科技的过度呈现挤压了叙事空间,其对“大制作+主旋律”模式的路径依赖事实上形成了某种创作上的傲慢,无视叙事逻辑漏洞、反派动机缺失、主角决策鲁莽、群像塑造失败等问题,任由故事沦为技术的附庸,最终以票房惨淡收场。

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喊口号,更需要真正的文化碰撞与价值观的传递。电影工业的成熟不仅需要技术升级,更需要构建以叙事为核心的创作体系。春节档影片票房成绩是影片叙事能力的最好证明,尊重观众、认真讲故事的影片最终也会获得市场的回馈。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登顶不仅是数字的胜利,同时也反映了文化消费的深层升级。观众走进影院不再是简单的假日娱乐,而转向了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想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的深层需求,推动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必然要在文化自信与产业升级的驱动下回归内容本质,从单纯的感官刺激转向内容品质的提升。相信在新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必将重塑产业生态,推动中国电影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王乙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