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所“宝藏”大学,不是985和211,就业却非常优秀!
上海3所“宝藏”大学,不是985和211,就业却非常优秀!
在上海,有三所非985、211高校凭借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强大的行业影响力,在就业领域表现非常亮眼。它们分别是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代表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负责日常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2022年2月14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上海市唯一一所新增“双一流”高校。
特色与成就
自建校以来瞄准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发力,10年来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科学等重大创新领域积极布局,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上科大采取“小而精”的精英教育模式,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90%以上的教授来自世界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
课程设计涵盖基础学科课程、通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强调知识体系、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科教融合是学校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一线科研的实践经验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利用承担世界领先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任务的优势,将校内所有科研仪器设备对全体学生开放使用,建立科研反哺教学和人才培育的长效机制。63%的课程采用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82%的本科毕业生在本科三年级前进入实验室,约10%的本科生在本科就读期间已收获了科研成果。学校的毕业生质量等方面已跻身中国高校前列。
为什么是新型研究型大学?
在传统研究型大学面临机构体量较大、体制比较复杂等问题,在创造新技术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饱受争议,以及新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战的背景下,上海科技大学这样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应运而生,它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发展路径,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范例。
符合国家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定位的要求,能够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在实现“卡脖子”科研与技术攻关、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调整中的重要力量。
它的宽口径、厚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经验借鉴。例如独特的教学机构设置和课程设计,以及让大量本科生早期参与科研的实践等都是很好的范例。依托中科院的科研资源,学生有机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积累宝贵的研究经验。
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布局、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探索,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开展科研创新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等提供了参考。像重视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对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推动作用,以及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都是值得学习的方面。学校课程与国际接轨,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
就业优势
上科大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大多进入知名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国际一流高校继续深造。需要注意的是,上海科技大学提前批招生,在湖北投档线在特招线上下。
上海理工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所位于中国上海市的知名高等学府,以其工学为主导,同时涵盖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该校是上海市属的重点建设大学,也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校的办学文脉深厚,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在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等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上海理工大学目前设有17个学院(部),提供了广泛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学校拥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13个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在学科建设方面,工程学科、材料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
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以及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上海理工大学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学校与英国的布里斯托大学、中央兰开夏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留学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单位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促进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上海理工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入选了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学校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如中国商飞、上海电气等开展了全面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就业优势:上理工毕业生主要进入制造业、光电行业以及信息技术领域,许多学生在上海电气、上海宝钢等知名企业就职。
区域影响力,与原隶属机械工业部的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
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与实际科研和工程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智能制造等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专门的平台和资源。
特色专业: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全国排名靠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熟。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精英的摇篮
华东政法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
1952年6月,由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不过圣约翰大学的大部分学科并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圣约翰大学的法定继承人。
2007年3月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其发展历程也经历过波折,1958年遭到第一次撤销,1964年复校,1972年再次撤消,1979年又恢复。
在后续发展中不断拓展专业和院系设置,从单一法学专业逐步增设多个专业,院系也从早期的几个系发展到多个二级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是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在法学界地位非常高。拥有2个一级博士点(法学、公共管理),16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法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法学获得了A级评价,实力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但学校学科比较单薄,除法学外其他学科整体表现较弱。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法学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以上。学校重视教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素养。
采用小班教学、双导师制、实践教学体系等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确保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模拟法庭比赛、暑期实习等活动,提高自身的法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就业渠道。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项目,如短期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华东政法大学的考研成绩不错,考入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人数比较多。
单纯看就业率,华东政法大学就业率很高。而且华东政法大学被称为“公务员的摇篮”。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司法系统、律师事务所、大型企业法务部门等领域,起薪高,就业率长期保持领先。
华政在法律界拥有深厚的校友网络,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该校法学专业影响力较大,对于想在法律领域发展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