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育写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育写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1011395_121123989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专业化的趋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仅仅对经验进行反思,而不把反思的结果通过写作这个载体进行固化和明晰,那么,反思通常难以对自己的后续发展和实践改进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专业化的趋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学者",更需要通过写作,使反思所得清晰化、系统化,从"心有所得"到"写有所成"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反思型实践者。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写作。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写作并不只是表达研究成果的收尾环节,还是融通了理论学习、规律发现、成果转化、实践改进等多个环节的专业活动,它可以引领教师进入一种以"写作"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实践探索—反思研究—专业发展—实践改进—理论创生,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路径。

教育写作使教育生活成为教师思维省察的对象,助力教师成为"理性的实践者"

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每天置身在鲜活的教育生活中,理应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对此,"杜威曾做过明确的区分,并进一步指出:'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将教师教育生活中的行为与结果建立起联系的时候,教育经验才可能真正得以出场"。换言之,教育经历并不等于教育经验。"只有当教师的教育生活能够成为在思维中省察的对象时,教育经验才可能真正产生。"

因此,不少教师发现,尽管自己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却很少去思考、总结其中的规律。未经总结和提升的感受如同干花,可以留存,却无法酿出花蜜。更多的时候,这些丰富的实践体验只能以记忆的形式留存在脑海中,只在个别时刻会被随机唤起。因此,对教师来说,要将教育经历上升为可以运用的教育经验,就要跳出实践时的行动逻辑和"细节的泥沼",用思考与实践保持一点距离。"正像里尔克所说的,把万事万物从自己身边推开,以便采取一个角度或态度,'以稀少的亲切和敬畏的隔离来同它们接近'。"

教育写作就是拉开这个距离的行为,文字记录会更偏爱事实中那些具有独特性和特别意义的部分。文字记录者与自然回忆者的不同是:文字记录者更会把自己的既有实践当作一种客观对象进行理性的"再认识"。在写作的时候,教师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回溯,过去的自己以及当时的思考都会成为此刻思考、分析的对象,这样,距离便产生了,这段距离中加入的就是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视角。因此,写作可以帮助教师从经历和经验中客观地聚焦,洞察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相关问题,通过描述问题(发现问题)—阐释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对策与行动)的内隐逻辑,反思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动路径,发现自身实践中隐藏的闪光点和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经验的梳理、教育规律的提炼,实现自我建构。

另一方面,人的意识、感受或想法,总是模糊、杂乱和交错的,然而一旦要落笔成文、公之于众,就必须纠正偏差、消解模糊、理顺杂乱、反复推敲、精心打磨。通过写作,人的心理储备可以被激活、调动,大脑优势兴奋中心被强化、完善,智慧的火花就会真正迸发出来。很多教师都体会到,通过写作,可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眼光,学会反思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更容易想出改进实践的策略,真正走向"教学即研究"的美好境界。教育写作如同一股"看似安静实则非常强劲的力量"推动教师从一个"埋头苦干者"成为"理性的实践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教育写作应是日常的,扎根于教育生活需要的。"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

教育写作将教师零散的经验明晰化、系统化、结构化,实现"个体经验"向"教育生产力"的转化

教师身处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写作自然常常围绕教育实践中的诸多细节、困难和策略展开。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报告、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学术论文、成果报告、专著等多种形式进行写作,每种写作形式都有助于教师把那些湮没、隐匿在周而复始的教育生活中的深层认知和理解发掘出来,如果长期坚持写作和思考,这些深层认知和理解还能够逐渐逻辑化、结构化,最终形成个人的教育思想体系。而这些形成文字的、系统化的、带有一定普遍规律性的写作成果,可以使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被更多人所接受,成为"他山之石",助力更多教师改进实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对此深有体会:

"我知道把自己实践中的感受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神经科学中的'相似论',学习后我懂得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在思考过程中,我常常反思亲身经历的一个个教学场景。我审视着它们,从一个个案例中去粗取精,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寻找相似的东西进行抽象、概括。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如此写成一篇篇心得文章。40年间发表文章350余篇,出版专著和相关书籍28部,这些都是自己一篇篇、一字字独立完成的。在回顾历程中,我甚至感动了自己。我感到将情境教育创新的收获变成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了自己的所感、所悟,让老师的操作不至于停留在经验层面的仿效,而可以按规律去进行再创造,运用到实践中,获得教育的高效能,最终让众多的儿童获益,这就实现了我的初衷。"

事实证明,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研究成果被很多教师学习和借鉴,并运用于诸多教育领域,发挥了效能。有的教师将它运用于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研究,有的教师运用它来解决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有的教师将它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了教学效益……

教育写作能让教师保持对教育生活的敏感性、洞察力,帮助教师跨越从经验到理论的台阶,将个人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可与他人交流的显性的公共知识,使个体经验转化为可以被认识、被理解、被实践、被推广的专业成果,实现教师个体研究成果向教育生产力的转化。

教育写作直接助力教师的专业表达,更有助于多项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专业表达指在教育生活和专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以专业的方式阐述教育思想、反映教育事实、传播教育经验的表达过程。专业表达有自身的专业属性(用专业术语、学术规范表达实践智慧与研究成果)、专业目的(深化研究、改进实践、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价值(凝练实践智慧、传播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建设),是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新时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专业表达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做出成果需要进行经验交流;上完公开课需要进行案例分析说明设计思路;工作汇报需要提炼实践亮点进行特色化表达;课题结题需要发表研究性论文……专业表达已成为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而教育写作就是一种专业表达,是最能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专业表达形式,也是教师提升专业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观课、议课后,教师可以用教育随笔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发现教学问题,为深入研究积淀素材;在反复磨课、上课后,教师可以对解决某个教学问题的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提炼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改革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这个教学改革项目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总结,形成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推广项目的最终成果……

在提笔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学习了选题立意、谋篇布局、修辞表达等通识性的写作知识;从专业的视域出发,积淀、掌握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学科性知识和基础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逐步领悟了教育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如各类文体的本质特征、写作步骤等;提升了相关的专业能力,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能力、教育的洞察和理解能力、语言的提炼和概括能力、理论的学习与转化能力等。看似单一的教育写作活动,却是高度专业化、复杂的高级思想活动,它融合了理论学习、规律发现、成果转化、实践改进等多种专业活动,系统化地提升了教师的各种专业能力,使教师在深度专业写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完善专业素养结构。

教育写作是创造性教育生活的敲门砖,能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体会到创造的欣喜和成长的幸福

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的工作十分繁杂,教学、管理、研究、继续教育等任务常常让教师忙得团团转,其教育生活只有一个旋律即"实践—实践—实践",而单一的事物早晚会令人感到倦怠。而有些专家型教师看似在"实践—反思—提升"的多重旋律中辛苦着,却往往甘之若饴,乐此不疲。他们认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生活,很容易造成新鲜感的消退、创造激情的淡化,而对备课、作业、考试这些日常生活的审视与重建,不仅给平凡的教学生活带来新鲜感,也能不断积累对教育、对儿童、对课堂等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恰好形成了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资源库。这样,就能不断地思考自己为何这样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背后支撑这样做的理念是什么……不断地摆脱匠气,学做人师"。教育写作就是摆脱单调、倦怠生活的敲门砖,能够帮教师打开一扇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生活之门。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康桥在回忆自己"儿童语文课堂"的探索和研究过程时发现,这个研究的开始竟然是"写文章"。有一次,时任溧阳实验小学校长的芮火才先生让他写一篇关于学校主课题的理论性文章,并指导他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于是,他就"学生眼中的好课"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时,学生的反馈为他打开了新的教育视野。他们说:"老师不要总是分什么好坏""我们需要的是交流而不是评论""好课要好玩"……这次调查引发了他的思考: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喜爱呢?他开始"眼睛看着学生,以学生为师",不仅把"全心全意为每一个儿童着想,倾听每一个儿童、理解每一个儿童、依靠每一个儿童、发展每一个儿童"看作一个教师道德修炼的过程,也将其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进行建构。在写作的过程中,他逐步触摸、明晰、厘清了"以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的真谛。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康桥开始了他的"实践—写作—思考—再实践"的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生活。他开始阅读哲学解释学,探究文本解读;关注儿童文学,探索儿童阅读;学习教育现象学,着力于生活体验研究……这让他感到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东西扑面而来",在不断地阅读、实践和研究中,张康桥成长为知名特级教师,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收获了更多探索的成功与成长的喜悦。

教育写作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储备,深化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重塑了教师工作的尊严和自信。它引导教师告别重复的工作,走出职业倦怠、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了教师教育生活的品质,赋予他们的教育生活更多意义。写作带来的"复利"(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专业提升等)也会让教师更多地品尝到专业发展带来的喜悦。

教育写作是可以带领教师走出简单重复工作的有效手段,它连接着实践与反思,可操作性强,看得见、摸得着,却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能将渐进式的成长轨迹存留下来,让人不断对过往的反思进行再反思,继而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写作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助推一个人不断去寻找生活中的新意;长期的写作会让人关注和发现每天的变化和不同,每位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都会惊喜地发现:"我几乎每天都在此地的语言中发现新的东西。我几乎每天都学到新的表达,仿佛语言正从每一片可以想象的幼芽中生长出来。"这不仅是语言的发现与表达,更是思想与实践的创生与表达,是教师发现自我、超越自己的成长与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写作能带给写作者一种发现生活新意的习惯,甚至是不断创造新生活的动力,而这便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基础,最终能让人形成创造性的职业人格,从而也会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使其免于平庸和职业倦怠。

写作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用笔记录"的过程。通过写作,教师可以勾画教育实践的蓝图,更科学、系统、深入、持久地开展实践探索;通过写作,教师可以更加明晰自身的教育认识,梳理教育经验,升华教育智慧;通过写作,教师分享、传播、推广自己的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让个人知识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学习、运用;通过写作,教师深化了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走向了更高水平的专业发展。

教育写作是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进行的、蕴含着多重价值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最值得向教师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改进实践、创生理论,还在于提升教师、发展学校、推动教育改革,是教师从教育实践走向专业表达、从专业表达走向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审 颜莹


颜莹编审近年来,着力研究教师优秀教改成果的专业表达,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编辑学刊》等核心期刊。专著先后入选"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师报2022年度十本书特色榜单",获华东地区2020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曾获全国教育理论刊物优秀编辑、华东地区期刊优秀主编、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编辑、首届江苏主题宣传好文章策划编辑等荣誉称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