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团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协和医院团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患者长期无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标志物始终不能恢复正常,这类患者(以下简称SACQ)的治疗和管理策略长期困扰着风湿免疫科医生。近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在Cell医学旗舰子刊Med上发表原创论著,首次提出SACQ的3个临床亚型,为该类患者的个体化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具有多脏器受累和诱导缓解后复发的特点。最新国际权威指南(2023年,EULAR/ACR指南)建议,对SLE患者采用达标治疗策略,以达到缓解或降低疾病活动度为治疗目标,并尽可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然而,对于SACQ这一独特亚组的治疗策略,指南并未给出明确答案。SACQ患者该不该用药?能不能停药?用药后是改善了患者远期预后,还是增加了药物副作用风险?这些问题均有待研究。
SACQ的治疗和管理困境源于对患者临床异质性的认识不足。针对这一临床问题,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李梦涛教授牵头,基于CSTAR前瞻性队列,启动了全国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研究纳入了990例接受标准治疗的SACQ患者,通过聚类分析的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识别出SACQ患者的3个亚型。
3个亚型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各不相同。第一类患者占研究样本量的22.1%,以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受累为主要特点,平均年龄高,男性比例高,随访中出现严重复发和脏器损害积累的风险最高,完全停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最低。第二类患者占28.2%,主要器官受累比例最低,新发脏器损害风险最低,完全停用糖皮质激素比例最高。第三类患者占49.7%,以狼疮肾炎为主要特征,具有中等的新发脏器损害风险。
研究提示,根据SACQ患者的临床亚型及特点制定管理策略,将有助于精准制定个体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对于诊断时临床表现较轻的患者,可考虑在严格监控下减停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于诊断时已出现脏器损害的患者,需警惕不可逆脏器损害的发生。
本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和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