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现场报幕,“外卖诗人”王计兵写下创作谈:“写作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
在春晚现场报幕,“外卖诗人”王计兵写下创作谈:“写作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
王计兵是一位来自江苏昆山的外卖员,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学领域耕耘了30多年的诗人。近期,他不仅受邀观看央视春晚,还在春晚现场为歌手王菲的单曲报幕。这位在等餐、等电梯间隙创作了近6000首诗歌的"外卖诗人",用他的经历诠释了文学与生活的深刻联系。
不久前,王计兵收到了总台蛇年"春晚等着你"的邀请函,前往现场观看春晚。在观看了春晚首次彩排后,他感慨道:"仿佛一个向往大海的孩子第一次听到了海浪声。"他即兴写下了一首诗歌:
走进演播大厅
节日里的红让我确信
梦想是生命的一部分
确信
红是红的一脉传承
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喜气
从容和自信
——《红》节选
之后,全国观众在收看央视春晚时,看到了王计兵为歌手王菲的单曲《世界赠予我的》报幕的画面。
这些年,在等餐、等电梯、等顾客的间隙,王计兵把诗歌写在纸片上、写在掌心里,渐渐积累下了近6000首作品。他说,诗歌就像一根将身体立住的钢筋,让他得以在生活的风浪里挺立。
做过建筑工人、拾过荒、开过杂货店、送过外卖,奔波半生,文学始终贯穿于他的生活。在近期的创作谈中,王计兵形容写作是他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写作不能改变我的人生,但是却会让我的人生变得精彩。让空白不是真正的空白。也是因为对于文学的爱好,我一直能感觉到人生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来自于文字的引领。"
王计兵,这位1988年就离开故乡成为进城打工者的农民工,从路边旧书摊偶遇文学开始,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他发表过部分小小说作品。此后,虽然经历了25年的沉寂期,但他从未放弃写作。这25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是一个线段,在岁月里跨出的每一步都算数。
"当你爱上一件事情,时间越久就越舍不得放下。我曾经形容写作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它不能改变我的人生,但是却会让我的人生变得精彩。让空白不是真正的空白。也是因为对于文学的爱好,我一直能感觉到人生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来自于文字的引领。所有生命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哪怕拥有了翅膀,像飞鸟,也不是每一双翅膀都可以展翅高飞。更多的翅膀在低处。谁又能说低处的飞行不是飞行?这是一种日常生活。"
王计兵从15岁离开故乡,到2002年在昆山生活至今。很多人认为,他是到了昆山之后生活得特别好,所以后来才在昆山留了下来。其实他最艰苦的日子就是在昆山度过的。举个例子,当时他们最艰苦的时候,是在一条废弃的水沟里,用各处找来的简单木板建了一间水上小木屋,没水没电。后来,离他们小木屋最近的邻居给他们拉了一条电线,小木屋里就有了电。水更好解决,因为不远处有一个打工楼,里面有公共水龙头,他们就从那里拎水。
这些日常所需还好解决,最艰苦的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因为木屋是用钉子和铁丝加固起来的,上面的棚子是船上退下来的一块废弃篷布,再加上他们花10多块钱买的一块防雨塑料布。风雨来袭时,那个棚子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整体还会倾斜。他们特别害怕风会把他们一家吹到水里去,孩子还小,一家只有王计兵一个人会游泳,还仅限于狗刨。而每当这个时候,附近的二楼(当地民居都是两层小楼)就会有手电照过来,有居民担心他们一家人的安全。当这里有光照着他们的木屋上方,木屋里面就会有朦朦胧胧的光亮。因为王计兵喜欢写作,他当时说的一句话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他说:"从此刻起,我们就是内心装满手电的人,此后人间,我们就不再有夜路。"
王计兵从2017年开始做外卖工作,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在这八年的外卖生涯中,他把每一单送好,用最好的态度对待顾客。做一行就要爱一行。他记得年轻的时候他崇拜的一个表哥教育过他几句话。他说,我最大的缺点是爱笑。他说,一个爱笑的人在生活中容易被欺负。但是王计兵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外卖工作中,因为他的笑容和态度,得到了大量的好评。有些顾客说他的笑容很治愈。岁月推翻了一些人对生活的偏见。
因为这几年王计兵写作的事件在网络上发酵。有很多朋友问他这样一个话题:一个外卖员每天都在争分夺秒,你是如何在争分夺秒中挤出时间来进行创作的?他总结道:我们的生活是固态的,我们的爱好是液态的。只要保持热爱,液态肯定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固态的缝隙里。
长期以来,王计兵也遵循着用纸笔写作的习惯。他的身上随时都带着一支笔。为了方便记录,他还不断地更换写字的笔,从圆珠笔、水笔到记号笔,以保证他可以把诗歌写在所有的物体上,包括顺手捡来的纸板、泡沫等等上面。但是送外卖之后,争分夺秒的生活的确没有给他留下用纸笔写作的时间。于是,他又改变了习惯。现在他用语音聊天进行创作。每天工作的间隙,等餐、等电梯,甚至是在等红灯的时候,灵感到了,他就快速地用语音给自己留言。当他闲下来的时候,再把留下的语音转换成文字,就创作出了他想要的诗歌。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色。一个人要学会适应当下,不要被抱怨左右。过多的抱怨会让人丧失信心。个体融入社会、融入时代很容易,而不是反过来。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让一个时代去适应一个人。
王计兵写在包装纸上的诗《奔跑的蓝》
新就业群体,目前全国灵活就业总人数近两亿。小哥总人数八千四百多万,再细化到外卖员群体,也有1300多万外卖员。王计兵之前出版了一本诗集,名为《低处飞行》。为创作这本书,他采访了140多位外卖员,他们形形色色。有博士生,在寻找工作前为给自己一个缓冲,进行了短短两个多月的外卖配送。有大学生暑假工,利用假期赚取学费。他尤其关注女性外卖员群体,他知道这份高强度工作对女性而言是个挑战,比如夜晚送餐。他遇到一位女性外卖员在夜晚送餐时,必须经过一段漆黑的路段,当时她惊慌失措。还有一位企业老板,因企业破产而加入外卖行业。他曾在雨天送餐时翻车,折断了八根肋骨。身体恢复后,他依然奔波在送外卖的路上,后来还成了那一片的单王。诸如此类的故事不断涌现,让他对"困在系统里的人"以及他们的空间生活产生了诸多思考。
王计兵 著|作家出版社2024年版
王计兵已经习惯了用语音创作。诗歌还好,他从去年开始尝试写散文、写非虚构作品。当他讲述的这段文字达到数千字或者上万字的时候,他就利用AI的纠正技术,把他的文字进行修正和排列。这样就给他节省了大量时间,他只需把排列后的文字再重新检查一遍,查出其中的错误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这至少节省了他很多时间。随着AI技术的深入介入,这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依然无法替代人工,因为人工写作是基于爱。如果纯粹依赖AI写作,就会失去爱的基础。王计兵相信真正爱好文字、爱好写作的人不会那么做,那是一种特别愚蠢的行为。他相信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思维也会同步发展,应该是基于它们之上的,这是生活的一种推动作用。他乐观地看待这件事。或者说这是一种享受。可以说,科技的深度介入一直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一直在被科技推着在向前奔跑的路上。比如小时候,他们流传的一些童谣叫"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大喇叭"。那时候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如童话一般,也曾以为是遥遥无期。但一路走来,他们一步一步地突破,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每一次科技的介入,都是对他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王计兵从小生活在老家,老家以吃煎饼为主。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推家里的那台石磨,一年到头不停地推磨。把各种粮食磨成糊糊,做成煎饼。没电的时候,他们不会去设想没有了石磨该怎么吃。后来有了电磨,石磨便被淘汰了。直到今天,王计兵仍然喜欢一日三餐都吃煎饼,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他已经不知道现在制作煎饼最初的工序是什么,电磨是否被淘汰,但这依然不影响他对煎饼的热爱。
王计兵 著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版
王计兵相信生活的发展是服务于人,而不是操控于人。从短期的形势来看,仿佛一个企业、一种技术的出现,操控了一群困在系统里的人。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说另一部分人有了属于自己生存的方式和方法。有一次他们聚会的时候,有老师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说外卖员是目前城市生活的一个兜底行业,他让他快速想到了当年城里的黄包车。只要你愿意奔跑,愿意拉起黄包车,生活就给予了你一个饭碗。
每个行业都会养活一部分人,淘汰一部分人,而被淘汰的一部分人就会转型,去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契机。比如王计兵现在是一名外卖员,再进一步展望,像他们畅想的无人驾驶、无人机,已经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王计兵愿意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会替代人工,而被替代下来的人工肯定还会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向。他对生活的认知力、对科技的了解程度极其有限,或者他可以设想自己是一个无人机操作员。当然,对于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态度。他一直是比较乐观的。
人生啊,其实就像是采一场蜜。无论过往经历的百花百草有多苦,我们要的结果,应该是生命的价值。总之,对于科技发展,王计兵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他期待着科技在未来日子里快速发展,它会带给我们全新的生命质量和高度。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