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怎么理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怎么理解

引用
百度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23556975924460099.html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句话强调了有志之士与无志之士对待目标的不同态度。有志者会设定长期的人生目标,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而无志者则经常变换目标,缺乏恒心。

其实,有志者与无志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对待目标的态度,而非是否拥有目标。立长志是一种信念和理想的表现,它能够激励人们持续努力,拥有拼搏的动力和坚持的毅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志的标准之一。

无志者常立志的表现多样,例如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最终一事无成;也有可能在遇到困难时轻易放弃,转而寻找新的目标。尽管立长志和常立志看似对立,实际上它们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包含前进与曲折,要将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协调起来。因此,确立一个远大的长期目标,同时也需要设立一系列短期目标以实现这个长期目标。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立志"的重要性有深刻见解。他认为朝三暮四、变化无常不能称为立志,唯有专一的志向才能激发人们勇敢地追求道德理想。王夫之认为立志是区分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立志的远大与坚定决定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境界。他强调,立志之后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与思考,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王夫之还提出了"正志"的概念,指出在实施立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立志高远但忽视内心修养,另一种是志向萎靡缺乏动力。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道德进步,需要通过正志来克服。他强调道德教育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志向,既不志高也不志靡。

最后,王夫之强调志的专一。他认为志向专一不仅包含意志教育的意义,也要求通过内在知、情、意、信、行的矛盾转化来实现道德教育的效果。志向专一有助于受教育者产生内在认同感,激发情感需求,排除障碍和困扰,坚定道德追求,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