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亚当·斯密:自私天性中的无私光辉
解读亚当·斯密:自私天性中的无私光辉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类天性中存在着一种力量,驱使人们去关心他人。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揭示了自私与无私之间的深层联系。
市场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道德情操论》的开篇,便深刻指出:无论一个人多么自私或邪恶,其天性中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力量,驱使他去关心他人。
我们时常会听到各种道德说教,劝导人们要无私、要奉献。然而,这样的说教往往适得其反,让人心生反感,因为我们内心中的自私与利己似乎更为强烈。那么,既然我们总是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为何还会做出一些牺牲自身利益、惠及他人的行为呢?
要判断这一现象哪个方面更符合现实,其实并不困难。尽管人类自私的例子随处可见,但无私的行为也同样普遍存在。
虽然理论上的阐述很少能直接影响生活中的个体,但其潜在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如果某些愤世嫉俗者所宣扬的人类自私自利的理论盛行,那么尽管人类无私的天性不会完全消失,但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因此,对于人类道德与无私心理机制的研究和宣传,其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今天,我们来探讨这种人人都有,但很少有人了解其真正原理的性质——人类无私之心的来源。
实际上,无私之心的来源正是自私之心。或者更准确地说,人类利他之心的根源在于利己之心。因为“他”与“己”之间并非完全对立、毫无关联的存在。
无论一个人与你多么不同,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与自己相似或相关的地方。而我们对自身的爱,也会延伸到那些与我们有所关联或相似的对象上。这正是我们的利己心为何总是包含着利他心的原因——因为我们无法完全割裂自己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爱和关心甚至会超越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这正如某些质量较小的物体,借助距离和位置的优势,在某些时刻能产生比质量更大的物体更大的影响力。
因此,社交的本质,以及受人欢迎的秘诀,就在于如何巧妙地调控这种距离和位置的关系。
古往今来,许多人试图教导他人向善,但由于他们采用的理由往往脱离现实,因此不仅无法激发人们的利他性,反而可能进一步刺激其利己心,甚至催生了某些愤世嫉俗的哲学思想,如孟德维尔的《蜜蜂寓言》。
而亚当·斯密和休谟则基于人的自私本性,创立了道德情感理论,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然而,由于他们的理论光芒被后世的康德等哲学思想所遮蔽,因此即使到了现在,类似“人就是自私的动物”这样的谬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真正的理论,却未能像“地球绕着太阳转”那样深入人心。这其中,康德哲学无疑负有一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