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海上新湛江
再造一个海上新湛江
湛江,这座三面环海的海滨城市,拥有2.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1195.26公里的海岸线,是广东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近年来,湛江全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2023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86.02亿元,同比增长7.83%,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从现代化海洋牧场到临港工业,从红树林保护到滨海旅游,湛江正加快打造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努力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倍增长。
筑牢“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升级
在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广东海威农业集团的“海威2号”养殖平台正在开展深远海养殖。该平台不仅具备出色的抗台风能力,还加入了气象监测系统,提升了养殖效率。海威集团董事长刘定已在水产行业深耕40余年,见证了湛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
养鱼百万斤的“海上粮仓”——海威2号。杨川 摄
在雷州半岛东部海域,全省最大的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已投入使用。该平台主要养殖中高端名贵海水鱼,预计年产值可达1800余万元。作为首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湛江拥有多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正在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塔一号”和“湛江湾一号”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将为“海洋牧场”建设注入新动力。
构建“蓝色走廊”:多元化临港产业体系
湛江港是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202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1.4%、3%。东海岛作为广东最大临港工业岛,聚集了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产业项目,正在打造世界级绿色临港工业集聚区。
湛江港集装箱码头。彭镇强 摄
守护“蓝色家园”:持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湛江是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近年来已实现红树林造林1372公顷,完成红树林修复1553公顷。同时,湛江还积极推进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通过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成群中华白海豚在雷州湾撒欢。 吴东俊 摄
唱响“蓝色乐章”: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带
2023年,湛江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349.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0.07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225.0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4.99%。湛江正依托“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深度挖掘整合“海鲜美食+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滨海旅游品牌。
硇洲岛夜市。杨川 摄
专家观点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玉强表示,湛江建设“海上新湛江”的底气在于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未来,湛江需要在海洋经济总量、创新发展模式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人海和谐的“海上新湛江”。
数读湛江海洋经济
- 海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
- 海岸线长度:1195.26公里,全省最长
- 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1286.02亿元,占GDP比重超三成
- 深水网箱数量:3563个,另有3个桁架式平台
- 水产养殖面积:117.50万亩,全省第一
- 2023年水产品产量:128.49万吨,同比增长5.1%
- 渔业总产值:290.15亿元,增加值191.97亿元
- 水产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多年全省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