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普法宣传|扫除网络谣言 清朗网络空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普法宣传|扫除网络谣言 清朗网络空间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75038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网络活动中,短视频、自媒体等平台不断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问题日益严重,网络谣言不仅误导公众,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恐慌。社会各界都应行动起来共同扫除网络谣言,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网站、社交平台、论坛、聊天软件、短视频平台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和目的性的不实信息。这些谣言通常涉及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自然灾害、校园安全、政治人物、社会信息等多个领域,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容易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的特点

  1. 来源模糊,隐蔽性强
    网络谣言的信息来源不明确,通常以若干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的形式再配上特定的文字出现,图片和视频往往看不出明确的时间地点,至于事件本身,造谣者往往就是借助这种模糊不清的信息断章取义地博取“吃瓜群众”的眼球。

  2. 传播迅速,影响力广
    当今社会谣言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裂变式传播,快速广泛地抵达受众。成本低,速度快,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影响十分广泛。

  3. 缺乏事实依据
    谣言通常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往往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和目的性,可能是为了诋毁个人或组织,或是为了引起公众恐慌和不安。

网络谣言的危害

  1. 侵犯个人权利
    网络谣言侵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等。

  2. 社会秩序与信任体系受损
    网络谣言能够严重干扰民众的正常生活,并破坏社会信用体系,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

  3. 破坏社会稳定
    谣言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影响政府的管理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4. 容易被境外势力所利用
    网络谣言容易被人利用,煽动网民情绪,甚至可能被境外势力所利用。

编造散布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

在网络上编造、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责任和刑事责任。

  1. 民事责任
    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民事主体的名誉权,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如下: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 行政违法责任
    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如下:

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第(三)项: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第(二)项: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1. 刑事责任
    如果构成犯罪,则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如下: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一款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危害性、放射性、传染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何抵制网络谣言

  1. 提高修养
    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规范上网行为。

  2. 理性判断
    面对网络信息,保持理性和冷静,不盲目跟风、随意转发,从多方面核实信息真实性

  3. 关注官方发布
    对于重大事件或敏感话题,及时关注官方机构或相关部门的发布,以获取准确信息。

  4. 积极辟谣
    发现身边存在网络谣言时,主动向他人解释真相,通过可靠渠道向相关平台举报。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