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张总著《〈十王经〉信仰:经本成变、图画像雕与东亚葬俗》出版
新书|张总著《〈十王经〉信仰:经本成变、图画像雕与东亚葬俗》出版
《十王经》是中古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一部关于十王信仰的重要宗教典籍,衍生出大量而繁复的文本以及雕像、绘画、版画等图像。上海书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十王经〉信仰:经本成变、图画像雕与东亚葬俗》一书是关于《十王经》的研究专著。著名宗教艺术史与佛教史专家、该书作者张总不仅对敦煌与各地发现和传世的《十王经》经本详加梳理,还实地考察、研究十王龛像和绢纸壁画,阐明地藏菩萨、十殿冥王信仰习俗之生成流变。
《〈十王经〉信仰:经本成变、图画像雕与东亚葬俗》
张总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十王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从中古时代就已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流行于东亚地区的丧仪习俗。或者说它主要是一种丧仪规范,遵此亦可为自已身后先修功德。它以佛经名义出现,实际上时跨越多种文明的宗教、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接受。
十王信仰之基础是大乘佛教的功德转让观念与中土传统的儒家守孝思想之结合。轮回转世是佛教的时空世界观的基础,业报更是佛教核心观念。中土传统生死观有魂魄不灭、善恶有报、孝亲为大等内容。轮回地狱等说较中土生死观更明确,于儒家理论不言处多有补充,因而佛教诸说传入后得以流行。至于具体丧仪,七七斋为亲人追福,通过为父母等亡人做功德,可以免除其入三恶道,非常符合国人的心理需要。但中国传统丧葬礼制基干是三年守孝,所以,七七斋结合百日、周年与三年期,共有十日次,即依照佛教中基本的转回说,有情众生去世以后经中阴而转世,中阴阶段为七七日——逝后四十九天内,隔七日一次,共七次可转世;加上中土传统丧制后期的百日、一年至三年,从而形成了十个特定的时日。
瓜州榆林窟第15窟中唐地藏六道壁画
(采自《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
在这个十个时日,逝者神识要经过十次审判。法庭由冥界王者主持,因有十位冥王。其中阎罗王来自印度[1]、转轮王亦如此,而泰山王则是中土冥主,此三王构成了十王的核心。其余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变成王、都市王也应产生于中土。其中来自印度的阎罗王与转轮王,是轮回转世的主要实现者,而泰山以及相关余王,则是中土原有或新增,使守孝三年之老规矩得以完成。事实上,汉代已流行魂归泰山与百日卒哭至三年孝期,承纳了随后涌入的转世与善恶及功德思想,经南北朝时融合天竺转回报应与中土神识受报,至隋唐时期汇通成熟,成为社会习俗。佛教七七斋加上中土三日,十个斋日实已多有运用,故有产生十王之需要,十王之出现才有必然性。十王庭审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构成了斋会的完整性。亡者的亲人在十个斋日举办斋会,写经造像,供养僧人佛像,其功德可以回向转给逝者。功德转让并非小事,死者可借此在轮回中上升,避免下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不仅如此,生者还可预先为自己修积功德——哪怕只在月十五与三十,请佛延僧施财斋会甚或仅烧点纸钱,逝后即可用上,免入三恶道而转为上道。
从思想背景而言,以十斋日通过斋供十王追福,既不全是因为佛教诸经之中阴转世、地狱惩恶和《灌顶经》逆修功德说,也不全是因为中土守孝三年之尽孝说,而是两者的结合。此经以佛为阎罗授记之名义而开首、后推出十王体系;其为亲人亡者,特别是为父母回向转给功德属亡人斋;其为活人生者自已预修功德,则为预修斋,或称“逆修斋”。所以,《十王经》实含三项内容:十王名号次序体系、预逆修斋法与亡人斋法。在此须明,此经系中预修与逆修完全同义。预修斋与亡人斋都是供奉十王的,但时段与方式不同。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时日,亡人斋是七七加上百日、周年、三年,而预修斋法则不太固定。虽然经中给出了月十五与三十两天。但此两天是每月都做,还是需要时才做,经中未说明,少量史料证明有各种时日。实际上,此经虽有预(逆)修生七之名,但真正在实践中长久广泛之流行的还是亡人斋。
学界对《十王经》的研讨不少,且有些说法较有道理,如王见川新说[2]。但对于基本要点多有不明之处。关于十王体系诸王名称来源,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笔者则先指明其中阎罗王、五道转轮王与泰山王是核心且最先构成。本书将以北魏造像碑阎罗与五道图像的装先刊布为契机,并及以众文献所示而证之。
关于预修,我们必须先知其在此经此俗之中与逆修同义,《敦煌学大辞典》对此已有明确解释。但其来源是《大灌顶经》,原典中含义外延边界有不同,伍小劼有文阐明。逆修原是已具功德之人才能做得的。预修生七是由逆修三七而来,很多学者均有注重,包括哈佛大学罗柏松教授等。经中对此词的模糊运用并非无意义,抹杀界限才能使其在社会中广泛流行。预修的实行的确有不稳定性。此经不同版本中对预修的不同方法有多种说明,如简易法的纸钱两盘,豪贵法的请僧四十九人等。而预修的未见多行,并非由于此观念不受欢迎,而是《寿(受)生经》的出现。其说直接关乎每个人,且有精确的数量化。使俗众预存纸钱实金于长生库为已积累功德,对寺院后世经济大为有利。
亡人斋才是此经广泛流行的真正基础。十王画像与赞词,恐非小用。侯冲认为其是图赞本是仪轨,很有见地,但预逆修的区别不太成立。《十王经》流行,是因其亡人斋注重报恩父母(诸经中只有一件别本提及“兄弟、姊妹、奴婢”人等),符合中国传统。
我们从对不同经本的详查深探中发现,此经以《阎罗王经》为基本,向预修方面侧重者为《阎罗授记经》,向亡斋方面发展者为《佛说十王》或《预修十王经》。经本演变细节复杂,至少有六项可考索:经名的内外与首尾题和署名地望、诸王名称次序,菩萨数量名号、预修与亡斋功德的分合关系及简易(或豪贵)等法,重要字词变更,回鹘文、西夏文、藏文等语言文字。敦煌本已体现出相当规律性但未致全解;而陕西耀州与浙江台州,即神德寺塔与灵石寺塔所出者,尤其前者,联系敦煌本复其面目,竟缀合、整理出了非常重要的过渡本等。再结合日本抄绘本和传世明代刊刻本,可知其经本既有简洁直接的变化,也有增删的内容。文偈、图赞形态及名称序次、重点字词微妙变化,体现出了演变的倾向,并标明其状态并非由简至繁、由少至多,而是不同经本具有侧重预逆修或亡人斋的倾向。虽不同经本表述中也有六项中某几项混同的复杂情况,但多少能就不同尾题为经本的分类命名。
《阎罗王经》具备了十王体系,预逆修与亡人斋,但两斋分布简洁。《阎罗王授记经》虽然名称中增“授记”,即佛为阎罗授记,但实际内容中却是增加预修与新死亡人斋,特别是预修斋,还讲说其功德所获,预修者为已作功德,自身可得七分之七,为亡人作可得七分之六。功德转让本是此经操作层面之基础,乃大乘佛教基本观念。而为逆预修之说,则先见于《大灌顶经》十一《随愿往生经》。但原卷之中,逆预修者是具功德者才能为已身作,不具功德者不能逆预修[3]。至此经系,此限定门槛不复出现,无论有无功德,常人皆可作,这样便使此仪此式适合于社会众生,因而普遍流行。
十王信仰自中古以来十分流行,普及于社会,无论皇家贵族,士大夫官员,还是平民百姓,莫不遵从。此经之发展流布说明其沟通僧俗两界之用。《授记经》有极低的预修成本,施主只要每月十五、三十烧点纸钱就积累了功德;经中还以普广菩萨阐说,善神会为此下祝、敬礼凡人。但也有别本释逆修法为请四十九僧,并施所爱财物,请佛延僧做法事,可谓豪贵。《十王经》还被译为回鹘文、西夏文、藏文,还有日本再创伪经。回鹘文本约近图赞本,西夏文则将敦煌文偈与图赞本合一,将《授记经》预修段纳入《十王经》中,还增入佛经中阎罗王宫与五天使的内容。这些变化均同于收藏于布拉格的藏文本,只是藏文本再增了阐释与真言。而西夏本则文体多加修饰,赞全部为十一言赞句。西夏本中的藏文术语名称使人推定其底本源于西藏。但西夏本有高僧署名,且与皇帝豪奢斋会相配,藏文本却与边缘化底层民众密切相关。藏、夏本中重视经中阎罗且增佛典,夏、藏本的回归“真经”虽使此经增添了合法性,实也模糊了其中阴环境;而日本的再创伪经《地藏十王经》,去除了预修内容而升格地藏菩萨地位份量,实循中土方向而拓展,其间形成了较为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十王信仰终又为道教体系、城隍与民间等吸收。佛教传至中土,地藏统领又被置于东岳之下。十王中本有泰山王,其上层又叠加东岳泰山,实即双重泰山或双重东岳了。此时十王信仰实已普及于社会并吸收儒道官职体系,近现代的十王系统文本更常见于《玉历宝钞》。而佛寺道观与城隍中普现的十王殿堂与其中的塑像画作,使国人与东亚民众自幼饱受其道德熏陶,得领善恶报应的伦理说教。
总之,如果遵从《十王经》,依此信仰,主要是在三年中十个时日为亡者做请僧斋会,也可以写抄经、造画像,使亲人不堕恶道;也可以为自己预修功德(避免身后不堕恶道)。因而,《十王经》大约可定义为,以佛经名义(含有特别图赞形式)出现的一种丧仪规范,兼有活人为己预修功德的方式规制。实际上十王体系在道教与民间信仰亦非常流行。道家的斋醮仪式,师公、法事、斋会没有十王者几无。其实已成为多种宗教及信仰(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应用的、全社会普遍接受的某种规范或者方式了。
从经济角度来说,僧人为社会俗众做丧事,亦成其重要收入方式。预修当使此方面利益扩大,但历史证据并不明显(恐为由预修发展而来的受生寄库所替代)。十王信仰流行以来,道教斋醮、民间宗教等莫不采用。绵延日久,环境迁转,三年十斋时日未必遵守,但十位王者的画像,却每每出现。具有较为特别“游农”生活方式的瑶族,所使用的宗教画幅实际起到了庙宇作用[4]。也就是说,《十王经》的发展中出现了图像,其后十王图像从经本中脱升而出,成为此种信仰的代表,而且从中阴境界中扩出,成为中土冥界观念的某种代表。换个角度讲,十王中的阎罗王最早源自于地狱系统,而后形成中阴境域的十王系统,而后《十王经》由文偈展拓到图赞,其图像产生后,又渐为中土冥界纳入,反成为冥界中一个主要部分。虽然具图《十王经》与某些具图变文相似,但其中变化与一般所谓佛经变相是完全不同的。
十王信仰的产生和传播,是佛教思想与儒家观念相结合,兼及道教和民间信仰的过程。本书把它们以具体实在的历史证据阐说出来,方法包括文献学的详细整理、艺术史的踏查梳理、宗教史的研究阐述,并举证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现象事实。现代学术之分科,有利于钻研透彻各种不同性质的历史材料,如文献与图像、文物古迹、艺术形象与古制民俗等,但常陷于局部而不能究竟,使许多常识性的基本情况与深度观思支离分别。本著在清楚的目标之下,完全以实在材料说话,打破学界分科,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将原本明白却似迷雾般难知的情形,显明于现今的学术与大众知认界域,体现出学术致知,明源流而供世用,以期为今天文化汇流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平等王本是阎罗王的异名,但在十王系统另增为一王,也作平正王。另有异名者如楚江(初江)王、卞城(变成)王等。
[2]王见川《近代中国地府研究之一:十王的流传、演变与定型》、《历史、艺术与台湾人文论丛(十二)》,博扬文化出版公司,2017年。其抓住十王名称次序变化之关键,很有眼光。唯未能以此全面整理理诸经实例,因而结论有些局限。
[3]《大灌顶经》富含延寿益算等中土观念思想,总体上属于中土撰述,近年研究已指其体现文化汇流现象,特别是其卷十二。方广锠《再谈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敦煌研究》2011年3期。关于逆修者所必须备具的标准,见伍小劼《何谓逆修——从其在佛经中的最早出处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期。
[4]一般而言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但瑶族有却不同,实采用农耕生活方式而迁徙,尤以其“过山瑶”为代表。在一山区耕种数年后就迁徙至另一山。现知约从宋代到清代,由中国湖南梅山一带渐移到广西、贵州等地,乃至南亚诸国。特定方式没有庙宇宫观,由宗教画布置成宗教仪式场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关于《十王经》的研究专著。作者不仅对敦煌与各地发现和传世的《十王经》经本详加梳理,还实地考察、研究十王龛像和绢纸壁画,阐明地藏菩萨、十殿冥王信仰习俗之生成流变,说明十斋日丧葬习俗是以佛教观念与儒家思想为核心、融汇中外文化相关具体内涵而形成的,流行于中国以至东亚地区。本书包含九百多幅彩色插图,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今丧葬仪式与生死修福习俗的产生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