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效发展史:一段“以假乱真”的技术革新历程
电影特效发展史:一段“以假乱真”的技术革新历程
电影特效是现代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观众得以在银幕上见证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从早期的模型拍摄、定格动画到现代的数字绿幕技术、CG和动作捕捉技术,电影特效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带你回顾这段"以假乱真"的电影特效发展史。
特效概念启蒙
说到电影特效,就不得不提一部鼻祖级的科幻电影了,那就是乔治·梅里爱为人们带来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之旅》。这部仅有14分钟长的科幻片也首次将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搬上了银幕。
影片在制作时摒弃了当时盛行的科学技术,以一种近乎空想、古怪的方式将故事加以诠释,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类在大银幕上对太空这个神秘世界的探索和尝试。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阶段涌现了《金刚》、《大都会》以及《化身博士》等特效电影大作,其中运用最多的特效技术是使用模型拍摄逐帧画面,并再将它们连续播放以实现“定格动画”的效果。以及运用镜头拍摄角度实现了“强制透视”的方法,让被拍摄的目标比实际效果要看起来巨大得多,从而实现震撼的视觉效果。这种技术一直延续至今,在诸多灾难大片中还会有更巧妙的应用。
与模型主导的电影特效发展的同时,还有一种被称为遮罩的电影特效手法也在持续发展。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盛行一种玻璃遮罩技术,它在拍摄目标和摄像机中间增加一块带有特定画面的玻璃板,然后再进行拍摄时,就会让观众看到原本不存在于真实世界里的场景。
最为基本的工作流程是:艺术家先在电影摄像机前放置一大块透明玻璃,上面绘有精心绘制的新场景——一片装饰奢华的天花板、白雪皑皑的山脉、一座哥特式城堡、甚至一个异世界。电影工作者能够借助蒙版绘景技术在有限的搭建场景中无限拓展表现力。
玻璃上需留出透明未画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拍摄演员的表演,当然演员在表演时也必须想象着自己已经置身于艺术家所描绘的那个场景里。如此,在摄影棚中便可将栩栩如生的“新”镜头捕捉到底片之中。
但存在于物理层面的玻璃遮罩势必会限制拍摄效果,所以基于该思路,后续的特效大师们分别创造了基于电影底片的蓝幕、黄幕技术——在电影胶片上将拍摄目标周围的场景去除,再叠加上单独拍摄的背景画面,从而实现了遮罩效果。
再接下来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数字绿幕技术了, 它又被称作色度键抠像技术。90 年代开始,数字绿幕技术全面崛起,因为数字拍摄已经逐步取代了老式胶片摄影,而许多数字感光器材都对绿色更为敏感,所以在绿幕背景下拍摄将更方便制作活动遮罩。简单来讲这项技术是在计算机中将拍摄画面中的背景绿幕扣掉,再替换上其他背景。利用处理速度更快,效果更直接的计算机功能,让特效电影的可发挥空间和真实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CG和动作捕捉技术
在《星球大战》等绿幕标杆作品流行之后,特效电影的创作者们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将视角彻底放到了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上,运用CG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于电影世界里呈现出了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像《阿凡达》等作品,就是这项技术中的划时代作品。
CG,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所绘制的一切图形的总称,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 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等 。
在运动物体的关键部位设置跟踪器,由系统捕捉跟踪器位置,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三维空间坐标的数据。当数据被计算机识别后,可以应用在动画制作,步态分析,生物力学,人机工程等。
2008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电影《阿凡达》全程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完成,实现动作捕捉技术在电影中的完美结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他运用动作捕捉技术拍摄的著名电影角色还有《猩球崛起》中的猩猩之王凯撒,以及动画《指环王》系列中的古鲁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