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渐冻人日|“渐冻症”创新药物研发加速,能否给患者带来希望?
世界渐冻人日|“渐冻症”创新药物研发加速,能否给患者带来希望?
渐冻症(ALS)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神经系统疾病,每年全球约有1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此病。2024年6月21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渐冻人日”,这一天也是“夏至”,寓意温暖的阳光能够融化“渐冻症”患者那逐渐僵硬的身体和心灵。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渐冻症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患者诊疗面临诸多瓶颈,但创新药物研发正在加速,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渐冻症的发病现状与就诊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渐冻症患者约2.3万例。按照病程2到5年估算,目前全国的渐冻症患者约有6万-10万人,占全球渐冻症患者的10%-20%。
随着大众对渐冻症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就诊人群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出现低龄化特点。陈嬿医生表示,虽然发病人群年龄跨度很大,从10多岁到近90岁的患者都有,但40岁左右确诊的病人有明显增加趋势。
发病机制与早期识别
大约90%的ALS患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知的可能与ALS发病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包括重体力活动、吸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重金属和农药接触史等。
渐冻症发病早期,约70%的患者表现为某个肢体的无力萎缩,25%的患者表现为言语含糊、吞咽困难,5%的患者是呼吸肌无力起病。医生通过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肌电图检测可以做出诊断。
基因检测的意义
在中国有基因突变的ALS患者中,主要致病基因为SOD1、TARDBP和FUS基因突变。陈嬿医生建议,年轻起病或有家族史的患者应进行基因检测,其他大多数患者一般暂时不推荐基因检测。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基因检测可能会成为获得治疗的前提条件。
治疗进展与生存期延长
目前,国内外批准的用来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的对因治疗药物主要是利鲁唑和依达拉奉。近年来,渐冻症人群的生存期总体有所延长,尤其是随着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患者的整个病程多数为3-5年,但也有生存10年甚至30年以上的病例。
创新药物研发与未来方向
尽管当前国内外有诸多企业正在开展渐冻症药物的研发,但真正能获批上市的药物仍然不多。在基因治疗领域,针对SOD1基因突变的患者,2023年美国FDA加速批准了Tofesen鞘内注射的基因治疗,但这类患者相对较少。
此外,辅助治疗手段如经皮胃造瘘术、无创呼吸机、适度康复锻炼、心理治疗等也在尝试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家牵头成立了中国渐冻人脑组织库,通过研究疾病所导致的病理改变,组织中异常沉积的蛋白质构象改变,进一步帮助寻找致病机制,推动药物的研发。